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知識學習

若有似無的雙生關係 車廠戰略合作下的產品

若有似無的雙生關係
車廠戰略合作下的產品

文 張家榮2018/5/17
在這甚麼都講求「Cost Down」的年代,把成本降到最低,並把利潤最大化,這是企業的一貫目標。在汽車產業因車種訴求、級距、尺碼、定位等因素的差異,常使成本不易控制,但透過不同的合作關係(母集團、品牌結盟等),以相同產品、不同品牌的方式在市場上販售,不僅對車廠有著節省成本的效果,對消費者來說也有更多選擇。

同集團或技術合作的產物

一款車生產時,所需的開發成本與時間都很驚人,因此當一個品牌想要針對所有級距推出產品時,很容易會碰到銷售比例不符成本的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模組化」成為了新生代寵兒,不管是平台、引擎、變速箱,甚至到大燈、雨刷這些小配件,模組化的概念讓車廠能夠以單一設計打遍很多市場。若是再更力求節省成本,甚至會與其他品牌,或者是母集團的不同品牌合作,例如以A品牌的產品掛B品牌來販售,這樣的生產方式自70年代開始就有了,且以美國車為大宗,當時皆可看到不少產品看起來都一樣,但卻掛著不同牌子。

演變至今,雖然模組化設計已成為主流,不過還是有不少車型會採用「Rebadge」的方式,不過與我們認知中的只是更換品牌Logo這點不同,更多的是會依照品牌特色,重新設計造型,保有產品獨特性,這多半會發生在乘用車上;至於追求養護成本低,多半不太在乎造型的商用車,則就真的是多採「貼牌」為主了,以下舉出一些在台灣較為少見的例子,讓讀者參考。


早年國內曾紅極一時的美國車,其中有不少車款都是所謂的雙生車,或者是同集團共用平台所打造的產品,例如同屬Chrysler集團的Chrysler New Yorker與Dodge Dynasty。


模組化平台現今已成為車廠開發產品的新選擇,一個平台能對應不同訴求的車款,能有效降低成本。

Group 1

Mercedes-Benz Citan & Renault Kangoo
Citan這部車,是Mercedes-Benz與Renault、Nissan、Mitsubishi聯盟合作所誕生的產品,而Renault也同樣也推出雙生車款Kangoo,兩者都在Renault專營商用車製造的子公司MCA所設立,位於法國北部小鎮Maubeuge的廠房生產。

雖是同一款車,但Mercedes-Benz為了家族化,修改車頭的造型,內裝也全數更新,因此僅能從車身的線條看出與Kangoo的關聯;台灣總代理雖未引進這兩款車,但有貿易商看中了福祉車的商機,引進Citan的福祉車版本,試車組曾於250期試駕過該車。至於Kangoo,其實與台灣也有那麼一點關係,其前一代車款曾在台灣紅極一時,那就是「紅龍(Renault Express)」;在1997年由Kangoo接棒後,依然是歐洲常見的商用車款,而其大肚量的空間設計也成為招牌,也沿用至Citan上。

Mercedes-Benz Citan

Renault Kangoo

 

Group 2

Mercedes-Benz X-Class & Nissan Navara & Renault Alaskan
Mercedes-Benz首度推出的貨卡車型X-Class,乃是與Nissan合作,以Navara作為基礎進行修改而成,而為了要符合家族化設計,因此在外型與內裝設計上有著巨幅修改;實際上,若不看車側及車尾的線條,實在很難看出X-Class與Navara的關聯,內裝更完全是不同檔次,這點就得佩服Mercedes-Benz所下的功夫。

另一方面,現為Nissan戰略夥伴的Renault,也同樣以Navara的架構推出自有品牌產品Alaskan,與X-Class不同,此車可看出與Navara的關聯,內裝則是僅有細節不一樣,說是孿生兄弟車也不為過;而本車所瞄準的市場主要以歐洲為主,定位與Navara相近,並在2016年時開始在哥倫比亞販售。
Mercedes-Benz X-Class

Nissan Navara

Renault Alaskan

Group 3
Mitsubishi i-MiEV & Peugeot iON & Citroen C-ZERO

相較於前文所提的自行修改設計再推出,Mitsubishi i-MiEV、Peugeot iON與Citroen C-ZERO這三台車,實際上都是Mitsubishi i-MiEV,最早在2009年由Mitsubishi所推出;直到現在,雖然該品牌已由Nissan入股達34%,i-MiEV也不復存在,但法系品牌Peugeot與Citroen仍持供應此車,並以全電動系統作為主打。

另一方面,經過那麼長的時間,iON與C-ZERO的外觀並未有大幅變動,保持原汁原味這點對於車迷來說,可是相當特殊之處。而日本專攻車體打造的Mitsuoka公司(光岡自動車),在2010年曾推出以i-MiEV為基礎的產品「Like」,針對前保桿有大幅度的修改,並販售至2012年為止。

Mitsubishi i-MiEV

Peugeot iON


Citroen C-ZERO


Group 4

Opel Insignia & Vauxhall Insignia & Buick Regal & Holden Commodore
對國外車壇略有認識的車迷都知道,Opel與Vauxhall可被視為是同一個品牌,旗下車款也幾乎相同,僅採不同的品牌進行販售。以Opel推出的Insignia來說,其具備Sedan與Wagon車款,Vauxhall同樣也以Insignia之名販售,兩者最大特點就是「幾乎沒有差異」,基本上從外型到內裝架構,只是銘牌由原本的「Opel」換成「Vauxhall」,如此而已,其他部分則完全相同。

Opel與Vauxhall因為皆屬PSA集團,使用同平台車款不算特殊,反倒是隸屬於GM旗下的Buick也以Insignia為基礎,在美國推出「Regal」。而與Opel及Vauxhall相同,僅在銘牌上更換,因此也同屬雙生車的範疇;此外同屬GM的澳洲品牌Holden也在澳洲推出澳洲版Insignia,名為「Commodore」,設計上當然不會有任何變化,可視為是Vauxhall Insignia的澳洲版。

Opel Insignia

Vauxhall Insignia


Buick Regal


Holden Commodore

Group 5

Subaru Pelo & Daihatsu Mira es
Subaru Pleo與Daihatsu Mira es這兩部看似也是掛名的產品,其來由可是有段歷史的。早期Subaru曾販售過小車,例如知名的Subaru 360,而後因產線調整的關係,在2012年Subaru於群馬工廠(Gunma Main Plant)下線了最後一款迷你車,之後產線則轉為生產乘用車,例如Impreza等。

而在先前,Subaru與Toyota曾簽訂協議,將交由被Toyota全額收購的Daihatsu繼續生產OEM的迷你車,因此現在Subaru旗下的迷你車產品線中,有不少車款其實都是與Daihatsu相同,例如本篇的Mira es與Pleo。也由於採OEM的關係,設計上則是沿用Daihatsu的配置,因此不管是外觀還是內裝,都像是用複製貼上般的感受。

Daihatsu Mira es

Subaru Pleo


Group 6

VW Crafter & Mercedes-Benz Sprinter
作為大型商務車代表的VW Crafter與Mercedes-Benz Sprinter,在今年初推出大改款車型,雖然在新車款上兩家品牌已個別獨自開發,但透過異品牌合作的關係,在第二代車型上VW Crrafter就以Sprinter為基礎,換上VW自製引擎與內裝,打造出不同於Sprinter的豪華風格;而針對現在頗為風行的RV風潮,這兩款車也同樣推出RV車型。

其實在更早期的第一代車型,當時VW尚未推出Crafter,Sprinter則是在美國Dodge品牌下有個孿生兄弟,同樣以Sprinter稱之,而與VW採用自家的動力系統不同,本車從裡到外都是Mercedes-Benz的設計,並僅更換廠徽與水箱護罩,呈現出美系德式風格。

VW Crafter

 

Mercedes-Benz Sprinter


Group 7

VW UP & Skoda Citigo & SEAT Mii
同屬VAG集團的VW、Skoda與SEAT,各在2011年推出以NSF平台打造微型車「UP」、「Citigo」與「Mii」,在集團資源共用的情況下,這幾部車在內外觀的設計上都採用相同構型,僅在細節上為了凸顯品牌特色有進行修改,而後VW則陸續推出e-UP與UP GTI特殊版本,Citigo與Mii則並未有特別車型。在台灣市場上,Citigo目前為Skoda常規車型,UP則曾少量進口販賣,而Mii則並未出現過;在這樣的環境下,VAG集團在台灣的微型車就主要以Citigo作為代表。

VW UP


Skoda Citigo


SEAT M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