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解禁山海關-M3 Competition、CLA 45 S 4Matic+、M235i xDrive Gran Coupe、Golf GTI

解禁山海關-M3 Competition、CLA 45 S 4Matic+、M235i xDrive Gran Coupe、Golf GTI

瀏覽人次:45704

解禁山海關  

BMW M3 Competition  

Mercedes-AMG CLA 45 S 4Matic+黯夜版  

BMW M235i xDrive Gran Coupe  

VW Golf GTI

自從疫情爆發,多數人都被關在家,好一段時間沒有出門透透氣。就連外勤特別多的試車組,也只能安分呆在市區裡試車,苦苦壓抑渴望速度的心情。
 

好佳在,近來防疫有成終於解禁,試車組立刻發起性能車大集結,來一次爽度破錶的飆速之旅,在這趟難得一見的壯遊裡,我們有山、有海,還有超級馬力!

 

寫在文前

200hp、300hp、400hp、500hp!

 

在性能大爆發的科技年代,壓榨動力越來越容易,就算不是性能車,也能透過渦輪或電動馬達加持,輕輕鬆鬆跑出漂亮的加速成績。

 

但是快又如何,速度的本質與真諦,並不是單純的「秒數」可以判定,所有的體感、界面、音效與離心力,乃至於視覺、觸覺、氣氛,種種感官疊加而來的刺激度,那才是正統性能車最擅長的事情!

 

如果,車迷們也能理解試車組對於「性能」二字的本格派堅持,那麼一定也能感同身受我們無比雀躍的心情,因為這次一起玩的車種,可是集結了M Poewr、AMG與GTI三大經典性能神主牌。其中的M3 Competition被廣大車迷冊封為四門超跑,身懷六缸Twin Power渦輪引擎,「510hp+後驅」是何等境界,沒有全力衝刺怎會知道?再看AMG,人說只有更狂沒有最狂,但是AMG工程師所打造的四缸引擎舉世無敵,區區1991c.c.排氣量竟然爆發421hp最大馬力,外加具有甩尾模式的四驅系統,NGCC模組化平台的威力無可限量!至於M235i xDrive Gran Coupe,低調、斯文、帥氣,在優雅的四門Coupe設定之下,是否隱藏著性能基因?四缸渦輪306hp配上八速手自排,還有以前驅為基礎的xDrive四驅(!?),線索有限、個性不明,整體表現有待求證。

 

最後談談Golf GTI,這部號稱鋼砲始祖的掀背小車,一路走來未必如一,從小小的一百出頭馬力前驅車,如今已進化至245hp,並且加入許多電控新科技,其上甚至還有更強的四驅R版,如此改變是否扭曲了純粹的鋼砲精神?讓我們用力呸下去!

Golf GTI

引擎型式     2.0升 L4 DOHC 16V Turbo

最大動力     245hp/37.8kgm

變速箱型式   7速自手排

驅動方式     FF

長寬高         4287×1789×1478mm

軸距         2627mm

車重         1451kg

國內售價     159.8萬元

 

M235i xDrive Gran Coupe

引擎型式     2.0升 L4 DOHC 16V Turbo

最大動力     306hp/45.9kgm

變速箱型式   8速手自排

驅動方式     4WD

長寬高         4526×1800×1420mm

軸距         2670mm

車重         1570kg

國內售價     268萬元(Black Storm Edition) 

 

CLA 45 S 4MATIC+

引擎型式     2.0升 L4 DOHC 16V Turbo

最大動力     421hp/51kgm

變速箱型式   9速自手排

驅動方式     4WD

長寬高         4693×1857×1413mm

軸距         2729mm

車重         1695kg

國內售價     367萬元(黯夜版)

 

M3 Competition

引擎型式     3.0升 L6 DOHC 24V Turbo

最大動力     510hp/66.3kgm

變速箱型式   8速手自排

驅動方式     FR

長寬高         4794×1903×1433mm

軸距         2857mm

車重         1730kg

國內售價     580萬元(Racing Package)

 

秘密測零四

一開始,我們先在高速公路暢快巡行,移動到東部之後繼續前往秘密基地,在這裡,我們可以量化當代歐系名機的速度輸出,更可比較FF、4WD、FR不同驅動方式搭配新世代Launch Control的實戰威力。

 

Golf GTI

稍嫌保守少點激情
0∼100km/h:6.61sec@99.95m

0∼400m:14.71sec@161km/h

100km/h∼0:2.89sec@37.05m

八代Golf GTI搭載了EA888 Evo4名機,這具2.0升渦輪增壓引擎可以輸出245hp/5000∼6500rpm最大馬力與37.8kgm/1600∼4300rpm最大扭力,單就動力數據與7.5代Golf GTI Performance完全相同。事實上,引擎內部還是有所進化,除了原本的雙VVT可變氣門技術之外,排氣可變揚程進化為無段變化,鑄鐵缸體也改為鋁合金材質,而GTI Performance的缸內直噴系統,壓力已經是高規的350bar,自然也繼續沿用。不過7.5代GTI Performance的0∼100km/h原廠數據為6.2秒,反倒8代GTI的原廠數據略降為6.3秒,試車組向來追求本土實際測試,當然要探究8代GTI實戰之下到底有何能耐?

 

要實測加速?當然要先搞懂Launch Control怎麼用!首先要將ESC關閉,它並未設置實體按鍵,必須進入車輛選單中,找到煞車選項(猜不透吧?真夠隱密),然後在螢幕上關閉ESC,之後將駕駛模式切換到運動模式,再將變速箱切至S檔,這些猶如遊戲密技的隱藏版繁複手法如果搞不懂,您將無法在儀錶板中看到Launch Control Program Active的字樣!

 

左腳煞車右腳油門,這時引擎轉速約莫攀至3800rpm(Lanch Control字樣剛好擋住轉速錶),原地增壓值可以奔上1.7bar以上,放開煞車之後,前輪並未狂暴空轉,可以明顯感受到Launch Control系統在抑制動力輸出以避免打滑浪費時間,但這導致起步瞬間顯得有所遲滯,而後順利以微微打滑的姿態奮力衝出,升檔的接合快速無縫卻沒有任何衝擊感,整個零四加速過程順暢舒服,雖然少了點激情感但測試壓力也最低,測得0∼100km/h最佳成績為6.61秒,比原廠數據慢了0.31秒,以往在測試7.5代GTI Performance採用Lanuch Control時,可以感受到放開煞車之後,輪胎的打滑並沒有受到明顯控制,而必須由駕駛者想辦法抓住打滑甜蜜點,而8代GTI對於抓地力的控制似乎顯得保守,怪不得原廠數據也比以往略降。本次測試0∼400m最佳成績則為14.71秒,通過末速為161km/h,以245hp的前驅鋼砲來說,堪稱水準演出。至於100km/h∼0的煞停表現為37.05m,對照235mm胎寬與前340mm/後310mm碟盤,制動性能與車格相符。

 

 

M235i xDrive Gran Coupe

四驅加持穩定見長
 

0∼100km/h:5.14sec@83.01m

0∼400m:13.35sec@169.46km/h

100km/h∼0:2.70sec@37.27m

M235i配置的是BMW平民名機B48,而且還是此系列最高輸出規格,2.0升排氣量輸出306hp/5000rpm、45.9kgm/1750rpm,採用橫置四輪傳動配置,主要是以前驅架構為主,必要時會將動力傳輸至後輪,最大比例為50:50。B48最高輸出版本只出現在橫置架構上(縱置FR系列的最高出力只達258hp),引擎內部的曲軸、活塞、連桿都有所強化,壓縮比也降低以應付更高的增壓值,渦輪本體加大且進氣管路優化,每公升輸出153hp,效率當然高於Golf GTI而與Golf R的等級相當,絕對堪稱歐系渦輪名機,搭配ZF八速Steptronic手自排變速箱,原廠表示可以在4.9秒加速至100km/h,在xDrive智慧四驅加持之下,我們希望可以挑戰成功。

 

比起GTI的繁複設定,M235i要進入Launch Control顯得簡單許多,透過實體按鍵將DSC關閉,將駕駛模式切換至Sport,排檔撥至S檔即可,快捷而便利。事實上,因為M235i為自排與四驅架構,不像手自排需要電腦控制離合器接合,而45.9kgm最大扭力輸出在1750rpm即可湧現,若是前驅設定的Mini JCW GP可能會受到前輪瘋狂打滑所苦,可以控制打滑的Launch Control是必需品,但M235i有xDrive四驅加持,關閉DSC之後,左腳煞車右腳油門猛加速時也沒有任何打滑,甚至不需Lanuch Control也可以完成理想的加速測試,因為Launch Control的起跑轉速也只壓在2000rpm,1檔的加速g值持續在0.7g以上,但起步並不像CLA45S有彈射衝擊感,反倒是升2檔與3檔時的衝擊感明顯,增添了測試的激情感受,0∼100km/h的最佳成績為5.14秒,比原廠數據慢了0.24秒,差點就進入4秒台,而0∼400m的最佳成績為13.35秒,通過末速為169.46km/h,因為車輛高速穩定感十足,在測試過程堪稱氣定神閒,加速成績也是300hp等級應有的高水準。

 

制動方面,M235i配置有前四活塞卡鉗+360mm碟盤/後單活塞卡鉗+330mm碟盤的M款煞車套件,但配胎只為225/45R18的Continental Eco Contact 6,抓地力受到影響,100km/h∼0的最佳成績為37.2m,表現與GTI相當。

CLA 45 S 4MATIC+

以小搏大彈射猛獸

0∼100km/h:4.38sec@68.37m

0∼400m:12.48sec@183.92km/h

100km/h∼0:2.59sec@36.00m

AMG的M139引擎至今仍是市售2.0升渦輪增壓引擎的輸出效率紀錄保持者,搭載於CLA 45 S高輸出版本的最大馬力達到421hp/6750rpm,最大扭力為51.0kgm/5000∼5250rpm,每公升排氣量竟可輸出210hp,就算低輸出版本也有387hp的水準,確實是車壇中的拔尖表現,直接對手為Audi RS3,用上2.5升直五渦輪引擎,最大馬力也才400hp,M139的猛暴堪稱無敵手。M139引擎的壓縮比較前代M133提高,並翻轉了180度而成為前方進氣,讓氣流更為順暢,並加入歧管噴射而成為雙噴射供油系統,而新款雙渦流渦輪採用滾珠軸承,效能與反應當然更為出色,更重要的是回到了AMG招牌的「One Man,One Engine」的精密組裝製程,確保史上最強四缸渦輪引擎皆擁有完美演出。變速箱為AMG Speedshift DCT八速雙離合器設定,擁有Race Start彈射起步功能,0∼100km/h的原廠數據為4.0秒,今日我們將實戰驗證。

 

早期AMG的Race Start操作方式曾經有點複雜,在CLA 45 S上已經簡化許多,只要切入S、S+或Race駕駛模式,左腳煞車右腳油門即可在儀錶板中看到「RACE START Release brake to start」字樣,這時只需放開煞車即可享受狂暴的彈射起步,這在紅綠燈盃戰鬥時相當實用,當對手還在手忙腳亂地切換模式之際,CLA 45 S已就戰鬥位置,彈射絕塵而去。彈射前排氣管發出波波波的聲響,這也是原地增壓的現象,3500rpm彈射出去瞬間有0.9g的衝擊力,而後轉速落回3000rpm隨即向紅線區猛奔,然而50km/h時1檔換2檔的猛力接合感再創下接近1g的貼背感,75km/h時2檔換3檔再來個0.7g的震盪,在震撼感十足的蹦蹦蹦三次衝擊之後,隨即突破100km/h,這過程只花了4.38秒,雖然沒能重現原廠的4.0秒成績,但著實讓人血脈賁張;而後段加速也不見疲軟,0∼400m有12.48秒的水準,通過末速直上183.92km/h,對比前兩顆2.0升四缸渦輪引擎的245hp/306hp,421hp當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高增壓渦輪+四驅的零四戰鬥力絕對具有以小搏大的氣勢。煞車系統為前360mm、後330mm碟盤,配上255mm的PS4S性能胎,果然在煞車表現上優於前面兩位,100km/h∼0為36m,制動腳感十分紮實出色。

 

M3 Competition

二檔起步尾速驚人
0∼100km/h:4.27sec@62.51m

0∼400m:12.11sec@196.93km/h

100km/h∼0:2.65sec@35.99m

G80世代M3配置的S58B30引擎可是BMW直六渦輪最強力作,上一代F80/F82的M3/M4所使用的S55B30引擎,動力從431hp、450hp、460hp一路攀升到M4 GTS的500hp(這還是加入了酒精噴射的結果),而新一代S58B30引擎基礎輸出在M3上就有480hp,這次測試的高輸出M3 Competition則有510hp/6250rpm、66.2kgm/2750∼5500rpm的高水準,是目前BMW最強直六輸出。S58與S55都是3.0升直六雙渦輪引擎架構,但S58引擎改採用封閉式水道,活塞與曲軸都是鍛造強化品,腹內強度提升不少;汽缸頭採用3D列印技術,可減低重量並讓水道分佈更理想,加上大型進氣口與多組散熱器,讓整體散熱效能更佳,而乾式油底殼的兩組機油泵,可以確保賽道激駕時也能提供穩定潤滑;最終配上兩具加大的單渦流渦輪與水冷Intercooler,以及當前高規格的350bar供油系統,終於造就510hp最大馬力,事實上這只是保守設定,要突破550hp也不是難事,就看新款C63S將如何出招。

 

變速箱配置比照F90 M5由DCT雙離合器變速箱,改為ZF製M Steptronic八速手自排,強化的扭力轉換器確實擁有優異的傳遞效率,根據原廠數據後驅版的M3 Competition可以在3.9秒完成0∼100km/h加速,三秒台對於後驅車不是件簡單的任務,就讓我們實戰驗證吧!

 

M3 Competition的Lanch Control模式還不算複雜,先將排檔桿向右排入M/S手動檔位並切入1檔,然後將排檔桿上的Drivelogic模式切入S3,再長按DSC開關使其全部關閉,然後左腳煞車右腳油門,這時儀錶下方會出現「正在準備彈射起步控制系統」的字樣,而檔位也自動升至2檔,約莫三秒後再變成「已啟動彈射起步控制系統」字樣並出現方格旗,這時放開煞車後隨即彈射出去,從左腳煞車右腳油門開始到放開煞車起步的過程約需5秒左右,操作不算難但等待期略長,在街頭隨機對戰時可能會吃點虧。各位對於2檔起步可能會有點質疑,以66.2kgm扭力可以在2750rpm爆發的後驅車款而言,1檔全力起步可能讓285mm的後輪狂暴空轉,捨棄1檔堪稱合理,事實上,M xDrive四驅車型就可以用1檔起步,原廠數據還可以快0.4秒而在3.5秒完成0∼100km/h加速。回頭談談2檔衝出之後,感覺第一時間稍有0.5秒的加速空窗期,而後輪在吱吱吱微小打滑中向前衝出,這時就擁有在0.7∼0.8g之間上下擺盪的加速度,在時速60km/h由2檔升上3檔時則爆出0.9g的瞬間最大g值,衝擊感真夠痛快!0∼100km/h的實測最佳數據為4.27秒,比原廠數據慢了0.37秒,起步一瞬間的空窗期是影響之一,而試駕車配胎為New P Zero性能胎,若是配上抓地力更高的P Zero Corsa或是Cup 2熱溶胎,起步之後的g值可望再度提升,或許就可以追上原廠數據;0∼400m後段的加速度當然是500hp等級的最佳戰場,只需12.11秒即可完成,通過末速達到196.93km/h,若起步能更理想,零四邁入11秒台、末速破兩百絕對沒問題,即便車重比起F80 M3多出170kg,但仗著510hp最大馬力,理所當然成為歷代最速M3,但藉由實戰也可以預知,想要擁有最猛的加速表現,年底才會抵台的M3 Competition M xDrive絕對是首選,四輪驅動的抓地力足以用1檔全力起步,對比CLA 45 S的猛暴彈射,M3 Competition在25m內完全被咬死,甚至前5m還是CLA 45 S爬頭,若是M xDrive四驅登場就不會發生這種窘境,不過,若是比對100∼180km/h的加速,CLA 45 S需時7.53秒,而M3 Competition只需5.81秒,高速實力的差距可見一斑,而後者100∼200km/h只需8.05秒的實力甚至有超越R35 GT-R的能力,高速才是M3 Competition的最佳戰場。

 

煞車標準配置為前六/後單活塞卡鉗配前380mm/後370mm鑄鐵浮動碟盤,當然也可以選配更高貴的前400mm/後380mm的陶瓷碟盤,在100km/h∼0的煞停測試成績為35.99m,以1730kg車重配上性能街胎而言,表現確實是性能車等級。

▲M3 Competition以2檔起步,仍可4.27秒破百,而100∼200km/h僅需8.05秒,高速才是它的戰場!

 

蘇花品操控

駕馭高性能,絕對少不了盡情殺彎的快感,既然各種馬力等級與驅動方式都來了,不如就以交織著低速與中高速組合彎道的「蘇花」,好好發掘每一部車不同的脾氣與樂趣。

 

Golf GTI

電控管理稍有長進

回顧歷代Golf GTI,在操控上表現得總是四平八穩,談不上特別刁鑽或靈活,沒有太多的驚艷也不容易產生失誤,就是一輛非常好上手的掀背鋼砲。基本上八代Golf GTI也是遵循此路線,但隨著動力放大,改善前驅車轉向不足的問題成為首要目標,這次除了原本就有的XDS電子限滑差速器外,更在前軸加裝專屬的VAQ電子液壓限滑差速器,可分配左右前輪扭力以減少扭力轉向。懸吊部分同樣導入DCC主動電子避震及車高降低15mm的運動化懸吊,也標配progressive steering動態齒比轉向系統,整體來說,硬體規格與七代GTI沒有太大不同。

 

八代Golf GTI的行路感比七代輕盈些許,相信是高剛性輕量化車體的功勞,底盤回饋柔韌,當駕駛模式切換到「運動」時DCC電子避震會增硬,回饋出合理的清晰彈跳。這樣的設定在蘇花公路上能夠讓四條輪胎平貼在地,激烈過彎的穩定性也十分出色。由於採用跑車化轉向齒比,面對連續彎道可增進手感靈活度,彎中補油VAQ發揮作用,在前輪保有牽引力的同時也不會明顯推頭,而能精準走在出彎路線上,同樣是ESC電子穩定系統開啟的狀態,我們發現八代Golf GTI給予的干預變少了,讓駕駛者可以做更多的發揮。持續再開得更激烈點,就更可以發現八代Golf GTI不再是以前那台過於安定而缺少趣味的鋼砲,雖然它的車尾依然偏向安定,不像少數前驅車刻意把車尾調校得活潑,但的確有更快的彎速,足下四條235/35R19的Potenza S007A輪胎可以發揮優秀潛能,任憑猛力入彎、猛踩油門,都不至於讓前輪捉襟見肘,在維持前驅且動力增漲的情況下,八代Golf GTI的操控表現的確比過去更進步一些。

▲八代Golf GTI導入車輛動態管理系統,可以將XDS、VAQ、DCC、ESC等參數資料整合管理,提升電子系統的整體效率,讓它更禁得起激烈操駕。

▲煞車力準確,入彎指向良好,加上前軸有VAQ減緩轉向不足與扭力轉向問題,即使為前驅底子還是能讓人跑得安心也開心。

▲輪胎採235/35R19規格的Potenza S007A,抓地力相當出色,在彎中抵抗離心力的時候能感覺到堅韌的表現。

 

 

M235i xDrive Gran Coupe

原廠配胎削弱極限

BMW一向是電子化底盤專家,底盤硬體基礎好,再加上眾多電子科技的輔助,造就精湛的操控性,不過,這樣的描述通常適用在後驅車款上,至於前驅或者像M235i這樣以前驅為基礎衍生而來的四驅跑房車,還能令人吮指回味嗎?

 

先來看看它的條件如何?電子懸吊、M款運動化轉向都是標配,電子輔助系統則有彎道控制系統及ARB防滑控制系統,這些字義上看來相似但又不容易讓人全盤理解的電控裝置,說穿了就是要精準控制彎中左右輪的輪速差,避免單側輪打滑而拖累出彎。進入蘇花後,將駕駛模式切換到Sport,準備連續攻彎;儘管M235i是一輛前驅底的四驅車,但轉動方向盤的同時仍可感覺指向輕快,毫不生硬,車身也有一絲活潑氣息,這通常是配重良好的後驅車才有的反應,當然,當眼前處理的是多個複合彎時,車身重心移轉的慣性還是清楚訴說著這絕非一輛後驅車。

 

經過各種大小彎道的試煉,我們必須說原車配胎限置了潛力,它配置的225/40R18馬牌EcoContact 6並非性能胎,所以稍微猛力些入彎立刻就讓輪胎哀嚎起來,抓地力也因為變得稍有模糊而有些緊張,並不是完全安分守己地貼在路面,需要用身體去感受抓地力的臨界點在哪,然後細膩地修正油門與方向盤。當然,M235i的精髓在於諸多電子底盤科技,關閉第一段循跡系統,讓驅動力可以更放開些,其實排除掉配胎性能不佳的問題,M235i是一輛有玩味樂趣且給人信賴感的車,彎中補油隱約能感受到後輪牽引力的增加,讓過彎路線更接近理想點,同時豐富的循跡防滑系統也發揮了抑制轉向不足的功效,我們相信輪胎升級後,就能激發出截然不同的表現!

▲xDrive智慧四驅讓M235i可以跑出一條比前驅車更理想的過彎路線,同時有諸多電子系統調節輪速,循跡性可圈可點。

▲M235i xDrive底盤剛性好,儘管配胎等級不高,但關閉循跡後在山道中盡情殺彎,依然讓人覺得安定受控。

▲原廠配胎為馬牌EcoContact 6,沒有標配性能胎令人訝異,這也因此限制了實力。

 

 

CLA 45 S 4MATIC+

精準入彎乾脆利落

從規格來看,CLA 45 S 4MATIC+配備AMG專屬跑車懸吊、直效轉向以及AMG高性能煞車系統(前6/後單活塞卡鉗),甚至連電子懸吊都沒派上用場(註:三段可調阻尼的AMG RIDE CONTROL需加價5.5萬選配),然而內行人都知道只要是加了「+」符號的AMG Performance主動式四驅系統,都是AMG驅動界的最高等級,其關鍵是後軸增加一具AMG Torque Control可變扭力分配機構,由兩組電子液壓多片離合器主動調配左右後輪扭力,而非靠煞車控制的限滑差速系統,因此能夠做出更快且更具運動性的反應。

 

CLA 45 S 4MATIC+的路感清晰、回饋直接,加上重心低,營造出貼地飛行的快感。在蘇花公路上,從各種感官反饋明確傳達,這是一台可以放手去開的車,Sport+模式也已就位,加速往彎裡去!入彎前的第一個感想是這套AMG煞車系統夠犀利,即使遇到下坡重踩也讓人很有信心,制動力格外令人印象深刻。入彎時前輪指向精準,而且俐落乾脆,它的車尾穩穩貼地,與M235i欲表現活躍的特質是截然不同的。

 

彎中表現更是突出,車體剛性好,在與路面廝殺過程中有深刻體會,同時配置高檔的255/35R19米其林Pilot Sport 4S跑胎,完完全全把柏油路抓在輪下,激烈過彎不吭聲!不過最令人激賞的是AMG高性能四驅系統,當AMG DYNAMICS切換到Pro或Master時,四驅系統也會變得更具運動性,從身體能感覺到後輪分配到的動力比例並不低,而主動式後軸扭力分配再進一步地讓車尾往出彎方向帶,造就精準又帶有適度車尾滑移的轉向特性,樂趣十足。其實這趟山路我們絲毫沒有關閉電子輔助系統,但催油出彎不太受到動力抑制,看著車尾帶著強勁牽引力,在充分的輪胎抓地力下推送出彎的模樣,教人大呼過癮。

▲CLA 45 S 4MATIC+的高性能四驅系統帶有頗高的運動性,加速出彎時可感覺到後輪牽引力增加,循跡性又出色,帶有一絲後驅車的滑移姿態非常過癮。

▲煞車力強,轉向精準,底盤又貼地,這是一台會讓人沉迷於殺彎樂趣的跑車。

▲前輪配置六活塞卡鉗,搭配寬達255mm的PS4S高性能胎,抓地力超強,也煞得俐落精準。

 

 

M3 Competition

強力後驅肅然起敬

M3 Competition絕對是讓人敬畏的一款車,目前國內引進皆為後輪驅動版,如何在蘇花公路上安全而又快速地駕馭這頭510匹馬力的猛獸,其實是需要一番心思的。它的加速狂妄,或許在直線或專業賽道上是一大武器,可是在多彎的山區卻格外考驗油門與煞車的拿捏。而儘管全車多處使用輕量複合材質,但是大量電子系統加上豪華配備遽增,迫使車重來到1730kg的水準,實在不輕,因此立刻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跑下坡戰戰兢兢,跑上坡則殺紅眼。

 

諸如M款運動化差速器、車高降低10mm的M款跑車化電子懸吊、運動化轉向齒比,以及M款高性能煞車套件,一如預期的出現在配備表中。它的可變轉向齒比營造刁鑽的手感,紮實底盤回饋出清晰路感,清清楚楚地交代前輪指向哪去。車身重,便需要一副強韌的懸吊去支撐,在Sport Mode下M款電子避震的硬度不至極端,行路品質與服貼感都可圈可點,但支撐性不在話下,可以一覽BMW向來引以為傲的底盤調校功夫。在上坡路段其實並不會感覺車重帶來負擔,它的煞車性能夠強,直線底大腳煞車減速確實,線性且紮實的腳感一直都是BMW的特色,何況它還是一輛M Car。入彎瞬間車頭有一絲絲的慣性產生,不是那種輕盈跑車刁鑽俐落的反應,但M部門還是有辦法透過各種方式讓它乖乖聽話,毫無偏差地往彎裡去。

 

開這台車,一定要人比車兇,如今馬力來到510hp的境界,渦輪增壓再怎樣輸出線性,也得分毫拿捏好方向盤、油門、煞車的時機與程度,實因速度快到一個地步,它就顯現神經質的本性。在DSC處於MDM模式下,彎中補油立刻感受到車尾滑移的力道,所幸它不是令人額頭冒汗的大角度甩出,而是分寸得宜,這向來是MDM模式的樂趣所在。遇S彎,駕駛者的神經就得繃更緊了,因為刁鑽的轉向、車重慣性,以及後驅轉向過度的本性,三者交疊下的結果就是人車搏鬥大挑戰。慣性讓車尾變得激動起來,連續擺動的確緊張刺激,卻又很好掌控,四條Pirelli P Zero跑胎把路面牢抓在手,絕非那種會讓人花容失色的失控感,讓我們對M3 Competition的底盤肅然起敬,這種境界真的不是隨意點名幾家車廠就可以做到的事。

 

連續跑了幾公里後放慢速度,回想剛剛經歷的過程;M3 Competition毫無疑問比前幾代更猛爆,馬力站上五百匹之後,底盤也得同步跟上,這才是造車困難之處。雖然M3 Competition偶爾會讓人畏懼,尤其是下坡路段,它的加速太快,致使煞車用得頻繁,雖然沒那麼快就把煞車踩到衰竭,但連續下坡加上入出彎,也夠讓這輛1.7公噸跑車吃上一些苦頭,如果可以選擇,當然希望它可以再輕個百公斤。然而放眼多年來開過的五百匹後驅車,能夠讓人明知畏懼但又膽敢放手一搏的,必定是少之又少,而M3 Competition就是那輛會讓你一拼到底的車,沒別的原因,就是它給你信心去找尋大馬力FR的精神所在。

▲激烈駕駛下,M3 Competition的神經質就會被激發出來,重心變化與慣性滑移只是轉瞬間的事,玩樂價值非常高。

▲510匹馬力全由後輪輸出是驚心動魄的一件事,但新一代M3 Competition有支撐力更強的底盤、更好的輪胎抓地力以及更精密的MDM模式,讓它既富挑戰性又能啟發信賴感。

▲輪胎採前275/後285mm的P Zero跑胎,特寬的前輪讓高速入彎時指向依然出色,無懼逾1.7公噸車重帶來的影響。

 

 

粉鳥林談心

性能車之所以迷人,除了動態表現一等一,外表、內在也得熱血才行,當然還少不了與時俱進的科技新玩意,歡迎踏入高性能殿堂,一起看看M Power、AMG與GTI的熱血本格!

 

Golf GTI

世代進化熱血科技

八代Golf外型設計依循傳統,在訴求熱血的GTI車型上,全車LED燈具營造相當濃厚的科技感,而連貫在水箱護罩上的LED定位燈,更是新世代VW的一大特徵,搭配GTI專屬的X型前霧燈、全車空力套件、9吋Adelaide鋁圈、紅色煞車卡鉗等配備,熱血扮相算是穠纖合度,畢竟車系中還有頂規R、入門R-Line等運動化選項,GTI如何做出差異化並致敬歷代經典,就成了VW的一大課題。

 

坐進車內,跨世代的操作介面讓人感到新意十足,10.25吋數位儀錶+10吋多媒體主機符合時代趨勢,中控介面也隨之大幅革新,加上實體按鍵幾乎全被觸控模組取代,好處是視覺上賞心悅目,但實際使用仍得先熟悉與習慣。配備方面則是展現誠意,駕駛座附有電調、記憶、通風、加熱等豐富功能,電動玻璃天窗、三區恆溫空調、無線手機連結/充電、福斯智聯、30色氣氛燈都一應俱全。比較特別的是,數位儀錶內設有GTI專屬介面,可顯示動態G值、渦輪增壓值、單圈計時等資訊,加上附有GTI字樣的方向盤,以及包覆性恰到好處的三色真皮跑車座椅,充分讓人感受掀背鋼砲應有的熱血氣息。

重點配備

19吋Adelaide鋁圈

GTI專屬外觀空力套件含徽飾

GTI專屬紅色煞車卡鉗

GTI專屬前軸電子液壓式限滑差速器

DCC主動式底盤控制系統(選配)

Harman Kardon環繞音響系統(選配)

HUD抬頭顯示器(選配)

Black Metal Chrome飾板

GTI專屬真皮多功能觸控方向盤

Vienna真皮跑車座椅

雙前座通風加熱功能

IQ.DRIVE智能駕駛輔助系統

▲歷代Golf GTI向來沒有過於張狂的外觀設定,八代新車在依循傳統的同時也融入經典特色。

▲數位化內裝讓人耳目一新,GTI專屬方向盤與儀錶介面是關注重點。

▲不同於傳統的GTI格紋座椅,八代新車改採Vienna真皮跑車座椅配置。

 

M235i xDrive Gran Coupe

神采奕奕黑化處理

M235i身為車系中的頂規代表,在M Performance定位下,配置與Edition M車型同中有異的外觀套件,這次出動的Black Storm Edition更融入時下流行的黑化處理,包含水箱罩、氣壩、窗框、飾條甚至是車型銘牌都採取黑色高光澤處理,搭配深色M款18吋鋁圈、M款煞車套件,就是一副性能車的架勢,尤其在專屬Black Sapphire車色相互輝映下,更隱隱顯露肅殺氣息。

 

車內設計也是明顯針對年輕族群,而且總代理給了相當豐富的標配陣容,雙10.25吋數位座艙僅是基本項目,無線手機充電板、無線手機連結、iPhone手機數位鑰匙都是當今高級車主流配備,因應高規編成還標配harman/kardon音響、M款多功能方向盤、黑色車頂篷等進階項目,而最令人喜愛的莫過於Dakota真皮包覆的跑車座椅,不僅造型、配色出眾,實際坐起來也兼具包覆與舒適性,加上Black Storm Edition才有的限定銘牌以及專屬Berlin光影飾板,基本上你想要的原廠都已經配好了,而且只比一般版本貴上8萬元,不僅超值也增添一些稀有性,與同場的CLA 45 S黯夜版頗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

重點配備

18吋M款鋁圈

M Performance外觀套件

黑色高光澤外觀套件

黑色車型銘牌

電子懸吊系統

M款煞車套件

M款運動化轉向系統

M雙前座跑車座椅

M款多功能真皮方向盤

Berlin光影飾板

Black Storm Edition專屬限量銘牌

BMW智慧互聯駕駛系統

▲Black Storm Edition採黑化外觀搭配Black Sapphire專屬車色,將2GC車系的跑格色彩發揮至極。

▲內裝大致比照Edition M設定,紅、黑雙色內裝更顯活潑動感。

▲M跑車座椅造型帥氣,實際乘坐也兼顧舒適性。

▲中央鞍座上的專屬銘牌彰顯非凡,超值配備也是訴求重點。

 

CLA 45 S 4MATIC+

空力套件張狂招搖

同樣是針對Z世代族群而來,CLA進化至第二代車型有著帥氣十足的外觀,尤其掛上Mercedes-AMG的35、45車型,更多了造型張狂的空力設定,舉凡碩大車頭氣壩、後下Diffuser、後輪拱加寬片,都是讓人不容錯認的性能扮相,而在限量推出的45 S黯夜版上,更多了前保桿兩側的擾流鰭片,以及競技味濃厚的加大固定式尾翼,搭配夜色套件與諸多細節的黑化處理,十足展露個性風采。

 

身為車系頂尖,配備陣容可說是琳瑯滿目,雙10.25吋數位座艙科技感鮮明,新世代必備的手機連結/充電、遠端互聯、進階MBUX多媒體也全數到位,搭配賓士最招牌的64色氛圍燈,讓人迫不及待黑夜來臨,徜徉繽紛絢麗的花花世界。不過真正精彩的還是性能鋪陳,紅色縫線ARTICO/DINAMICA跑車椅既挺又包,AMG平底跑車方向盤更是做工細膩,上面還有45 S車型專屬的操控按鈕,透過左右兩側的按鍵、旋鈕可快速切換性能設定,讓你隨時進入戰鬥狀態,若再加價選配AMG高性能賽車座椅、可調式原音聲浪、可變阻尼懸吊系統,就更可說是熱血「頂天」了!

重點配備

19吋AMG鋁圈

黯夜版專屬AMG夜色套件

進階AMG空力套件

AMG專屬跑車型懸吊

AMG高性能煞車系統

直效操控轉向系統

AMG平底跑車方向盤

AMG專屬方向盤操控按鈕

ARTICO/DINAMICA跑車座椅

智慧駕駛輔助套件

▲黯夜版多了前保桿擾流鰭片、後固定式尾翼等空力項目,夜色套件當然也是標準配備。

▲AMG平底跑車方向盤是內裝一大重點,配備等級呼應頂尖車格。

▲紅色安全帶為選配項目,與紅色縫線ARTICO/DINAMICA跑車椅相當合拍。

 

M3 Competition

凶猛寬體戰鬥武裝

M3不僅是M Car中歷史最悠久的車系,更是M Power家族裡的指標性車款,歷經超過30年、六個世代的演進,全新G80世代在2020年誕生,無論性能、外觀、內裝以及配備,全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國內引進的M3一律為高輸出的Competition版本,其中還區分為555萬元的標準車型,以及580萬元的Racing Package競技版,主要差異在於後者多了M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M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碳纖維飾板這三樣配備,無論追求極致熱血亦或是滿足攻頂爽度,Racing Package都有迷人之處。

 

首先看到車體設計,即便基於大家熟悉的3 Series Sedan,但包含引擎蓋、車頂、葉子板、前後保桿都完全不同,姑且不論材質與設計上的差異,光是外觀就能看出M3絕非一般三系列,尤其神情兇猛又饒富特色的頭尾造型,加上超過1.9m的寬幅車身,無論你對性能車有無憧憬,相信都會對此扮相發出讚嘆!底盤方面,M專屬鍛造鋁圈為一大焦點,前19吋、後20吋規格也是級距首見,搭配前275、後285mm胎寬,造就吞噬路面的絕佳本錢。標配的高性能複合煞車系統,採前六活塞固定式卡鉗、後單活塞浮動式卡鉗配置,此外還有M專屬跑車化電子懸吊、運動化差速器與M Servotronic車速感應式動力方向盤,戰鬥武裝已成為M3最基本也最原始的訴求。

 

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當今性能車多強調酷炫繽紛的虛擬座艙,這在全新M3上也不例外,雖然12.3吋數位儀錶、10.25吋中控螢幕與一般三系列相同,儀錶台、排檔座輪廓也大同小異,但包含內建軟體、材質配色都蘊含深度學問,更遑論一開門就搶盡鋒頭的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具備9.2kg輕量效果),搭配橘、黑雙色內裝與佈滿車內的碳纖維飾板,對照前代F80亦或是更原始的E90 M3,皆可說是戰鬥氛圍的跨世代躍進。再來看到方向盤與排檔桿,前者多了M1、M2兩組M Drive快捷記憶鍵,後者則有變速箱三段強度調整,中央鞍座上的行車模式鍵、引擎啟動鈕也明顯不同,加上雷射智慧頭燈、碳纖維車頂、harman/kardon音響等高檔好料,配備等級大幅超越三系列水準,也呼應555萬元起跳的非凡身價。

重點配備

前19吋、後20吋M專屬鍛造鋁圈

雷射智慧頭燈

M空力套件

碳纖維車頂

高性能複合式煞車系統

M專屬跑車化電子懸吊

M專屬運動化差速器

M MODE駕駛模式切換

M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

M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

M專屬多功能真皮方向盤

碳纖維內裝飾板

harman/kardon高傳真音響系統

BMW智慧互聯駕駛系統

▲話題十足的超大水箱罩,搭配線條剛毅的空力設計,無處不顯熱血戰鬥氣息。

▲寬體車身造就凹凸曲線,後下擾流、雙邊四出排氣管都是M Car招牌扮相。

▲CFRP材質打造的碳纖維車頂也是一大特色,具備輕量化與降低車身重心效果。

▲前19吋、後20吋M專屬鍛造鋁圈塞滿輪拱,懸吊、煞車、配胎都是頂尖性能設定。

▲內裝輪廓基於三系列,細部用料、配置皆不可同日而語。

▲鏤空排檔桿造型相當特別,變速箱三段調整、M Mode行車模式、引擎啟動鈕都是M Car專屬。

▲方向盤多了兩組M Drive快捷記憶鍵,碳纖維撥片、飾板則是Racing Package專屬。

▲M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為Racing Package專屬,相較標準M專屬跑車座椅輕了9.6kg,且帶來硬派戰鬥的乘坐感受。

 

總結報告

試車組一行四人,駕著總合馬力將近1500hp的四部高性能,讓熱情催化為激升的血壓,將壓力釋放為狂跳的脈搏,在山與海之間呼嘯奔馳!回家之後倒頭就睡,醒來才發現昨天作了一場夢,有興趣的車迷們,或許會想看看這些人都夢見些什麼⋯

▲一趟樂趣至上的旅程、四部蘊含話題的勁駒,交織而出的是當今性能車的新視野,或許在電動車一統江湖之前,這已經是高性能內燃機的最終樂章。伴隨著咆哮聲浪與刺鼻氣味,內心悸動不再那樣強烈,或許是腦海裡背負著太多刻板束縛,但那縱情馳騁的爽度,終究才是最真切的存在。

 

 

電控主宰下的性能新境
9歲的Ken

歷經一整天的熱血行程,腦海中不禁想起多年前風行的「驅動論」,在那電子科技還不甚發達的年代,車子大多是由純粹機械所組成,不僅前驅、後驅、四驅個性分明,包含車體、底盤甚至是配重都是影響操控的重要關鍵,也因此在性能車的世界裡,像是「FF最速鋼砲」、「FR彎道舞者」、「AWD直線戰將」這樣的話題絡繹不絕。

 

時至今日,性能車戰場已不再單純追求馬力競賽,甚至以往錙銖必較的輕量化也變得沒那麼重要,而這趟旅程中的四部勁駒,即便定位、等級、戰力完全不同,但共通重點都在與日俱進的電控科技上,好處是降低性能車的操駕門檻,但相對也淡化不少「真實性」。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M3 Competition,它不僅猛烈更帶幾分野性,甚至連大直線上的全油門衝刺都讓人驚喜不斷,但不知為何總感覺那刺激感是電腦刻意營造出來的,目的是激發你的腎上腺素,營造性能車的新境界。相較之下CLA 45 S就顯得比較合乎預期,允文允武只是基本,4MATIC+可隨著你的操駕節奏循序漸進,造就層次分明的樂趣回饋,彷彿前驅底子的機械結構不存在一般!至於M235i與Golf GTI顯得異曲同工,雖然一個是AWD、一個是傳統FF,但在電子系統的掌控下,整體開起來就是又穩又快,除非你刻意擾亂它的動態節奏,否則大多可以操之在我。

 

總結而言,性能車已逐漸跳脫驅動形式、車體結構的框架限制,在電控系統掌控下,軟體調校幾乎主宰車輛性格,也難怪當今Sports Car不斷萎縮,反倒是性能跑旅、SAV賣得嚇嚇叫,而此行四部話題勁駒,都身擁非凡性能也兼顧實用性,無論你是堅定信奉高性能教義,亦或是單純追求用車品味,相信都有讓人愛上的理由!

 

 

 

AMG DYNAMICS-厲害的電控系統
18歲的Avan

我是後驅車的愛好者,無論直線衝刺或者征戰山道,後驅車總是有比較好的爆發力與俐落度,那種手感是前驅車再怎樣都做不出來的。理所當然的,這幾台車中最讓我感到興趣的是M3 Competition,並非單純只因它是五百匹馬力性能車,更重要的是歷史傳承的意義,儘管M3步入渦輪化後似乎少了點收藏價值,但它的名氣不會因此而凋零。

 

或許當今市面上有太多又快又猛的車,致使M3 Competition沒帶給我特別驚豔的感覺,580萬元的身價本就該有一身好功夫,電控系統也成為駕馭這頭重1.7公噸的猛車之必要條件,從E60 M5出現之後,BMW M部門最令人崇拜的不就是強大的電控科技嗎?不過當全球車廠都把心力放在電動車事業,我不禁懷疑BMW是不是把底盤科技的預算給刪減了,它開起來固然棒,但就是缺少讓人印象深刻的元素。此外,我更在意它換裝8AT變速箱,過去DCT雙離合器系統那種精準直接的動力傳遞已不復再,跑山路時也不會挑起你撥動換檔撥片的興致,而是一路掛在D檔,讓電腦搞定這一切。所以我才說,現在的M3,趣味性似乎不再那麼濃厚。

 

而真正讓我訝異的,反倒是CLA 45 S 4MATIC+,甚是讓我有感Mercedes-AMG的電控能力有凌駕BMW M之勢!其實智慧型四輪驅動、主動式後軸扭力分配系統⋯這些技術大家都有,但如何整合成武力高強的動態表現,就是要靠電控。AMG DYNAMICS是我體驗過數一數二的電控系統,最早接觸它是在Mercedes-AMG GT 4-Door的海外試駕,基本的概念與原理都是一樣,GT 4-Door很強,CLA 45 S也可以讓你玩得很嗨,Master模式讓人一展這台車的潛力,四驅底盤的穩定、後輪驅動的滑動樂趣、敏銳的換檔節奏以及飛快的中低轉速域再加速反應,反而最是讓我暢快淋漓。

 

 

 

虛擬實境更過癮
20歲的Sumi

M3,根本就是用來嚇人的,Competition,更有虐人的成分,複雜到像是開飛機的按鈕,想要完全學會可能要開班授課。

 

誇張的暴力後驅,都上三檔了後輪還在滑;難捉摸的動態,正準備大腳油門爽快出彎的時候,前、後輪冷不防來個互相拉扯,驚訝之餘只能收油⋯實在不明白為何舉世推崇,令人敬畏倒是真的,M Power做這部車的本意,肯定是要讓人驚得五體投地,就不相信有哪個狠角色膽敢在山路上用盡全力,能夠全身而退絕對叫你一聲哥!

 

一定有反對的車迷說是技術差,沒關係,反正我已經不愛性能車了,300hp大概是能接受的極限吧,再強、再快,沒有喜悅。相比之下,現在更愛豪車,舒舒服服的享受速度不是更爽嗎?打扮整齊,從容優雅的上下車不會更帥嗎?至於曾經熱衷追求的飆速快感與G值震撼,別擔心,真真實實的感官刺激就快要虛擬實境了,以後要尬車,就在頭頂接根電線,讓我們相約在PS的N世代雲端主機裡痛快廝殺,到時候一定會更過癮的!

 

 

 

一日戰四部,彈個痛快!
21歲的Freeman

一日之內連續測試四部性能車,好久沒有這麼痛快了!在36度的豔陽下,將近20多趟連續急加速、急減速,實戰測試活脫就是件苦差事,既然原廠數據早已大剌剌地公布在那裡,何苦還要再實地驗證?因為當引擎吞吐著台灣的空氣、吃著台灣的汽油、輪胎抓著台灣的柏油,這才是你在台灣土地上能實際體驗到的真實感受,而能夠在同一時間同一路段進行同樣測試,那更是難能可貴。這次並不是集體評比,四部車剛好呈現200/300/400/500hp四個階級分佈,驅動方式有FF、AWD、FR,沒有所謂勝負,但可以比對不同動力與驅動方式,在零四加速上的實戰表現。

 

前文是以動力順序寫作,實際測試時卻是由奢入儉直接從M3 Competition開始,進入Launch Control著實花了不少功夫,重點是當任何一個組件未達或超過工作溫度時,它可是無法啟用,常常無法連續發射,當M3交出第一筆也是當天最佳成績之後,我只好讓它先歇息一會,這時其實已經察覺高溫與輪胎抓地力對成績的影響不小,而後段輕易超過200km/h之際,穩定的底盤與犀利的制動力,過程激情爽快但沒有恐懼;換上CLA 45 S之後,路況更熟悉,Race Strat與4 Matic+完美搭配,彈完零四就是暢快淋漓,伴隨著碰碰聲浪,五感都給刺激到了!多次測試下來仍是第一筆最理想,高溫仍然是性能殺手,但Race Start的穩定度還是比M3的Launch Control略高。你要問我CLA 45 S與M3 Competition哪部比較快?數據會說話,起步就是前者猛,聲光效果也更激情,高速則完全是後者的天下,100-200km/h只需8秒頭的加速,連原廠R35 GT-R都不是對手,400m終點後仍捨不得收油,一度攀上240km/h仍老神在在,這股勁道著實比F80 M3強上不少,但我個人還是期待M3 Competition M xDrive四驅版,畢竟它才是G80 M3的精髓所在,起步贏到尾速才夠暢快!

 

M235i GC就是個好寶寶,306hp配上前驅底的四傳,彈射無壓力,零四13秒頭的水準,已經是前段性能車表現,但總要抱怨一下,輪胎至少也該標配高階性能胎等級才能匹配它的性能。8代Golf GTI的Launch Control進化為會控制輪胎滑差的等級,比以往的定轉速、猛放離合器還先進一些,但或許經驗不足,在滑差控制上稍嫌保守,起步表現略受影響,不過後段加速還有追上M235i的水準,FF驅動還是中高速見長,更讓人期待老大哥Golf R的實戰成績。

 

在36度高溫與不算乾淨完美的路面下,這四部車的0-100km/h加速成績大約都比原廠數據慢了0.2∼0.3秒,彼此的差距一如動力階級般明顯區隔。回顧整個加速測試過程,M3 Competition的Launch Control需等5秒,即使2檔起步還是很考驗路面與輪胎抓地力,誠屬小缺憾,Golf GTI一樣是因為Launch Control略嫌保守,而不夠激情:CLA 45 S與M235i受惠於四驅系統,所以測試過程與成績都很穩定,免等待、無壓力,而CLA 45 S多了聲光激情與彈射爽度,最終成為加速測試評價最高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