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本是同根生  如何突破選擇障礙?- 各自表述組 & 高低底盤組 & 近親對照組

本是同根生  如何突破選擇障礙?- 各自表述組 & 高低底盤組 & 近親對照組

瀏覽人次:28434

本是同根生  如何突破選擇障礙?

各自表述組  BMW Z4 vs. Toyota GR Supra

高低底盤組  Mazda 3 vs. Mazda CX-30

近親對照組  M.Benz A-Class Sedan vs. M.Benz CLA

文/陳宗懋、蕭有為 攝影/編輯部 2019/12/26

其實「同根生」這項議題在車壇向來不算罕見,而因彼此之間往往建構於相同平台,多能獲得一定關注程度,試車組也篩選出近期市場上較具話題性的三種組合,藉著內外觀設計及駕馭感受等動靜態分析,讓你順利擺脫選擇障礙。

各自表述組

BMW Z4

Toyota GR Supra

Z4與Supra絕對是2019年車迷間,討論最熱烈的雙生車組合之一,然而無論從兩者的車種差異或整體風格來看,顯然其中「各自表述」的成份居多,不過Z4或Supra都是頗富歷史淵源的車款,究竟兩車廠能否完美詮釋各自特色?彼此間的具體差異為何?可千萬別錯過本篇報導。

背景簡述

提到Supra,便自然聯想到「東瀛四大天王」的美譽,除了可見它在車迷心中的地位,對照Toyota此等國民品牌,也是相對獨特的存在。但可惜因應市場考量,Supra自1990年代活躍之後,便消失車壇逾15年時光,直至2019年才宣告正式復出。這本來是件可喜可賀之事,但因新世代Supra就是第三代Z4的雙生車,此等有些「搭便車」的做法讓它隨即受到部份車迷議論。

至於Z4則沒有這樣的疑慮,Z系列的Roadster身份讓它在BMW旗下始終佔據獨特地位,而當今Z4則是不折不扣的第6代車型。即便Z4與Supra兩者的身世有些「雷同」,但市場定位相當明確,除了前述提及的車種差異,因售價也非屬同一水平,似乎又讓人萌生入手Supra足矣的氛圍,然而兩者的差異是否如此單純?接著往下看。

內外比一比

首先以靜態賞車的感受來說,Z4與Supra即呈現截然不同的風味,箇中原因除了包含彼此間車種、售價差異,也涵蓋BMW與Toyota各自品牌定位。就外觀層面而言,Z4所呈現出的形象固然富運動氣息,但卻不難發現也散發內斂的一面,即便從駕駛座走下來的是位西裝筆挺的紳士,整體氛圍其實也不帶違和感,更遑論後方那可於10秒完成開闔的軟頂敞篷,絕對是能提供另類享受的利器。而對於Supra來說,第一眼望向它的視覺感受就是輛典型的性能車,無論是車身線條或前後保桿等細節處造型,都清楚傳達出跑格風範,比起略帶享樂性質的Z4更為純粹。另外值得留意的是,除了細部設計,Z4與Supra外觀多項零部件的輪廓也大相逕庭,甚至車身尺碼也完全不同,不難發現開發時兩車廠獨立作業的一面。

除了外觀氛圍差異甚大,內裝層面也同樣如此。簡單環顧Z4的車室便能發現,整體質感帶有明顯豪華氛圍,這部份即造成兩者間售價差異的主要關鍵之一,另外就配備層面而言,10.25吋ID7多媒體系統搭配全數位儀錶,均為時下最新規格,就連harman/kardon環繞音響的表現亦頗具水準,不愧出自BMW之手。接下來看到Supra,首先就造型設計來說,兩者的風格明顯截然不同,然而質感營造確實不及Z4,但用料方面除了座椅採用Alcantara材質,鞍座飾板也以碳纖維鋪陳,目的為營造性能氛圍。細節方面則可見與BMW共用零件的蹤跡,首先多媒體系統即一眼能辨識出iDrive的血緣,另外多處開關、旋鈕同樣令人感到「熟悉」,但若是進一步觀察,便能發現不少部件為BMW前一世代產物,如多媒體系統即建構於ID6介面,且若論及配備,Supra的表現同樣不及Z4高檔多元,以迎合彼此間逾百萬元的價差。

Z4


Z4的外觀在充份演繹性能氣息之餘,也不忘迎合品味人士的胃口。


電動軟頂敞篷絕對是耍帥元素之一,即便平順駕駛也別有一番享受。


內裝設計帶有明顯家族特徵,用料質感亦屬上乘。


人機介面由雙10.25吋資訊幕所構成,且均為最新版本,為車艙帶來不少科技氣息。


harman/kardon環繞音響的表現頗具水準,亦展現出重視質感營造的一面。

Supra


Supra的外觀充滿跑格氛圍,並不吝向旁人宣告它潛藏的性能實力。


雖然沒有騷包的敞篷設計,但行李廂上方也置入拉桿以提升剛性,並展現專注性能強化的一面。


車艙鋪陳較為平淡,但紅色元素及碳纖維飾板可適時提升熱血氛圍。


座椅設計明顯呼應跑格取向,實際乘坐姿勢也相當戰鬥。


數位儀錶及多媒體系統均為8.8吋配置,所呈現出的視覺質感並不馬虎。

駕馭感差異

動態規格方面,Z4與Supra可就完整呈現出彼此雙生車的關係。就動力系統來說,兩者均採用BMW旗下代號B58的3.0升直六渦輪引擎,也同樣搭配ZF製8速手自排變速箱,甚至性能、齒比等數據亦未見差異。底盤部份,也同樣建構於CLAR平台,圈胎規格亦完全一致,甚至後軸電子式LSD同樣均屬標準配備,但這樣一來就能斷定Z4與Supra的性格相同嗎?顯然不行!箇中調校仍得親自一試才能見真章。

我們同樣從Z4開始看起,Z4的動力輸出特性同時具備親民及野性的一面,在Comfort模式下不僅踩踏反應線性,推力釋放也是循序漸進,將它視做一輛豪華房車絲毫不違和。至於最緊繃的Sport Plus模式下,即便將踏板深踩些許,所爆發的推力也堪稱爽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排氣聲浪仍可察覺有所收斂。相比於Z4,Supra可就沒有「偶像包袱」,以至於即便日常駕馭調性仍可展現親民的一面,Sport模式下(Supra不具備Sport Plus模式)踹下油門,推力不僅來得較為即時,聲浪也較Z4尖銳狂放,更能撩起熱血情緒。而論及極限性能表現,經試車組實測結果,即便Z4的馬力重量比以些微之差勝出,但無論100km/h或400m衝刺,Supra均取得全面領先,與原廠數據趨勢相符,更具性能車本色。

底盤表現部份,Z4的均衡度確實高水準,雖然整體調性不脫硬朗紮實,但行路品質依舊上乘,即便切入Sport Plus模式,仍具備令人滿意的濾震表現。過彎方面,Z4的手感相當自然,車身動態亦屬俐落受控,極限狀態下後軸也帶有些許躁動特質提升樂趣,表現堪稱面面俱到。Supra的調校同樣令人讚賞,它的行路質感似乎較Z4柔和了些,格外突顯親民的一面,然而高速穩定性依舊優異,但過彎時的後軸反應更為躁動,比起Z4更趨向Fun Car本色。

Z4


Z4的「脾氣」可謂動靜皆宜,除了日常駕馭平易近人,狠踩油門也能勝過道路上多數車款。


雖然Z4頗適合做為都會享樂用途,但論及過彎性能可不容小覷。


駕馭模式選擇較為多元,某種程度上亦能體現歐洲車廠著重電控的一面。

Z4簡易規格表

引擎型式  3.0升L6 DOHC 24V Turbo
最大動力  340hp/51.0kgm
變速系統  八速手自排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五連桿
輪胎規格 前255/35 R19、後275/35 R19
長寬高  4324×1864×1304mm
軸距  2470mm
車重  1535kg
國內售價  370萬元起(M40i)

Supra


Supra的動力系統調校細膩,除了同樣可展現親民的一面,性能水平及排氣聲浪比起Z4顯然更「放得開」。


過彎性能如預料相當強悍,然而原廠開發團隊也不忘營造一定樂趣。


雖然引擎乃自BMW「借調」而來,但除了調校方向有些許區隔,直列六缸型式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向經典致敬。

Supra簡易規格表

引擎型式  3.0升L6 DOHC 24V Turbo
最大動力  340hp/51.0kgm
變速系統  八速手自排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五連桿
輪胎規格 前255/35 R19、後275/35 R19
長寬高  4379×1854×1292mm
軸距  2470mm
車重  1545kg
國內售價  248萬元(3.0T Premium)

總結報告

嚴格來說,Z4與Supra都是不折不扣的Fun Car,但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並非難事,且基於感性層面,售價差異反倒不是關鍵,而是閣下偏好何種「個性」。其實體驗過兩輛車後,試車組倒是頗讚賞Toyota開發團隊,Z4與Supra之間的確做出差異化。就前者來說,電動軟頂敞篷設計帶來的另類享受,絕對是讓買家投它一票的關鍵之一,另外那更具豪華氛圍的內裝,搭配能躋身性能車流派的動力及操控表現,想在當今車壇數輛Fun Car之中,尋得具備如此高等品味的車款,Z4相信不會讓你失望。

相較之下,Supra整體顯得更為純粹,親身體驗後便不難發現,Toyota工程團隊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打造一輛Sport Car,以至於光是佇促觀賞,內外觀均散發濃厚性能風味。而即便駛上道路,無論動力表現或樂趣營造,Supra都顯得更為到位,若閣下屬於性能偏執狂,Supra這輛日系新生代作品相信能讓你愛不釋手。


Fun Car其實相當挑使用場合,然而你是想在兼顧熱血之餘也能開篷享受人生?亦或是每次出門只想來場人與機械的激情對話?Z4與Supra即分別成功詮釋前述兩種情境。

高低底盤組

Mazda 3

Mazda CX-30

Mazda 3經大改款後「有感」漲價讓銷量不如以往熱賣,如今孿生跨界版本CX-30又火速攻台搶市,尚未展開攻勢就已先威脅到自己人。究竟這對高顏值兄弟檔差異在哪?是否能打破兄弟鬩牆的局面為Mazda拓展更多客源?握有百萬預算的你又該如何選擇?讓試車組為你好好剖析一番。

背景簡述

掀背車「加高」變成跨界休旅的案例,在現今這個世代已經不勝枚舉,卻也因相似度高,而讓消費者在購車時陷入難題。過去Mazda 3和自家休旅陣線的CX-3或CX-5產品本質及定價明顯有別,尚能區隔買家客群。然而在新Mazda 3推出不久後,原廠又順勢帶來以Mazda 3五門為基礎的跨界加高版CX-30,填補CX-3與CX-5之間的空缺,價格帶又幾乎與孿生兄弟重疊,反倒讓人猶豫該不該「跟風」選擇看似更實用、也更趨主流的休旅車型。藉由Mazda 3和CX-30這對兄弟檔的到來,試車組要幫讀者們仔細比較兩者間靜態和動態的差異,讓大家都能夠找到最適合自己用車習慣的選擇。

內外比一比

相比某些車廠直接拿現有車型,只是換上長行程懸吊和塑料飾板就當新車發表,Mazda展現出更多誠意。從車頭望去或許差異有限,但也是因為Mazda 3和CX-30都已邁入第二代KODO魂動設計語彙,自然享有濃厚的家族血緣和基因。其實細看之後,仍可以發現不論是頭燈、水箱護罩、保險桿,甚至是引擎蓋折線都略有不同,只有神韻相似而已。當然,要說最大不同之處,肯定是車側到車尾的輪廓造型,還有環繞著CX-30車身周圍那一圈防刮塑料材質。此外,CX-30在尺碼上比Mazda 3更加短小緊湊,連軸距都少了70mm,稱這兩位為「雙胞胎」還真有點勉強了呢。

差異之處不只存在於外表,就連內在也非「複製貼上」就處理完畢。CX-30以Mazda 3駕駛導向鮮明的獨特座艙稍加修改,在副駕駛座前方區塊、駕駛座出風口、前後門飾板及整個中央鞍座等處皆有不同設計,呈現別出心裁的一面。配備部分,以Mazda 3五門BOSE旗艦型和CX-30旗艦進化型來看,加價11萬元的後者多出真皮座椅、駕駛座八向電調附記憶功能,以及休旅車必備的電動尾門,稱不上超值但看得出定位差異。

前文提到外型及尺碼有別,造就兩車於座艙的乘坐感受也不盡相同。CX-30因車高增加及車窗放大,不僅坐在駕駛座對四周視野提升,連帶後座也跟著受惠,舒適性相對出色。不只如此,就連行李廂容積也比Mazda 3大上不少,發揮身為休旅車應有本分。

Mazda 3


脫胎換骨後的Mazda 3走簡約運動風格,沒有誇張銳利的線條,多了幾分內斂與成熟。


水箱護罩式樣及周圍黑色飾條都與CX-30有別,長車頭比例讓Mazda 3帶有更多跑格,侵略性十足。


厚實C柱與飽滿車尾使新一代Mazda 3深具記憶點,比起CX-30還要來得有個性。


新世代內裝架構向高級品牌看齊,設計獨到卻仍容易上手;唯獨單一深色鋪陳略顯沉悶。


門板以皮質、軟質塑料、鍍鉻飾條及黑色烤漆飾板混搭裝飾,且前後一致,打造近似豪車般的內裝質感。


後座空間本非Mazda 3強項,且受限於車身及車窗線條影響,壓迫感較重,舒適性平平。不過後座出風口及中央扶手都是掀背版標配。


行李廂容積為327公升,數據不算出色但仍足敷代步或出遊使用,椅背也可進行6/4分離傾倒擴充。

CX-30


跨界身分的CX-30離地高增至175mm(Mazda 3為140mm),車身隨處可見大面積防刮塑料材質,突顯戶外休閒氣息;「極境灰」也是專屬塗裝。


車尾相較於Mazda 3顯得平淡規矩,但仍不失品牌運動本色。


水箱護罩與下氣壩都比Mazda 3要稍微縮小一些,周圍採用鍍鉻飾條裝飾,營造更多高級質感。


內裝架構與Mazda 3雷同,舒適性和安全性配備也幾乎比照辦理,還多幾項專屬配備。除此之外,三種配色搭配也比Mazda 3來得豐富。


中控台和門飾板線條走向更立體,營造更豐富的視覺效果。然而僅有前門板採用軟質塑料材質鋪陳,後門板則為硬塑料,也缺少鍍鉻飾條和縫線點綴,質感不如Mazda 3。


後座膝部空間與Mazda 3不相上下,但頭部空間寬裕不少,且座椅離地高較高,腿部支撐性更加優異,加上後窗放大降低壓迫感,舒適性略勝一籌,更能應付長途乘坐。


即便尺碼較小,CX-30仍擁有標準430L(旗艦進化型422L)的行李廂容積,椅背傾倒後更可以來到1,432L(旗艦進化型1,424L),實用性較Mazda 3出色。

駕馭感差異

Mazda 3與CX-30都採用同一具2.0升自然進氣引擎做為動力來源,輸出數據也完全相同。雖然CX-30的車重較Mazda 3多出些許,使得馬力重量比和平均油耗都略微下降,但就代步行駛與高速巡航體驗而言,幾乎沒有太大差別,輸出調校都以平穩線性為訴求,拉轉加速或衝刺超車時帶來的感受也很接近,輕快柔順不暴力。對應休旅身分的CX-30確實是恰到好處,於都會區通勤或假日長途遠遊都不成負擔;然而若是以Mazda 3「運動掀背」的角色來看,試車組倒認為這調性稍溫馴了些,運動色彩較為薄弱,且實測9秒台的百公里加速成績,可能也滿足不了那些對性能有要求的熱血駕駛。話又說回來,如此設定與Mazda近期積極「轉型」高級化的策略脫不了關係,難免較過去有所妥協。

底盤部分,在Mazda 3和CX-30身上都能嗅到品牌一貫強調的運動特質,不過因懸吊行程、阻尼彈簧及圈胎尺寸等差別,讓乘坐舒適性存有差異化。Mazda 3回饋清晰、硬朗紮實,但對碎震處理頗有一套,儘管能察覺到較多路面不平的狀況,長時間行駛下來倒也不會覺得顛簸難受。CX-30在此基礎之下,對於輾壓坑洞造成的彈跳衝擊感再加以修飾,呈現更Q彈韌性的一面,乘坐舒適性也跟著提升,對乘客更是加分。而兩車座艙隔音的表現都頗具水準,都屬各自級距中的前段班。

談到操控,低底盤的Mazda 3帶來靈活但穩重的協調反應,左彎右拐之間,可以感覺到原廠仍賦予足夠的運動性,且轉向手感及車頭指向性等回饋都給足駕駛者信心。高底盤的CX-30有著同Mazda 3一派精準的轉向設定,縱使因懸吊設定不同,激烈操駕時會感受到較多側傾及荷重移轉,整體而言仍是相當聽話受控,貼地性仍屬水準之上,且比起Mazda 3更有著活潑的另一面,展現品牌高端的調校功力。

Mazda 3


低底盤、低重心和紮實的懸吊調校,為Mazda 3帶來運動性十足的操駕體驗。


足下搭配規格215/45 R18的圈胎組,尚可應付熱血操駕需求。


儘管底盤回饋清晰,Mazda 3依然保有適當的乘坐舒適性,調校成熟度優異。

Mazda 3簡易規格表

引擎型式  2.0升L4 DOHC 16V
最大動力  165hp/21.7kgm
變速系統  六速手自排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扭力樑
輪胎規格  215/45 R18
長寬高  4460×1795×1435mm
軸距  2725mm
車重  1370kg
國內售價  98.9萬元(五門BOSE旗艦型)

CX-30


底盤加高並未對CX-30造成太多操控上的劣勢,動態反應仍屬自然流暢。


主力車型全數配置規格215/55 R18的圈胎組,較高的扁平比可提供相對舒適的路感回饋。


乘坐舒適性相對出色,如此調校更適合休旅身分。

CX-30簡易規格表

引擎型式  2.0升L4 DOHC 16V
最大動力  165hp/21.7kgm
變速系統  六速手自排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扭力樑
輪胎規格  215/55 R18
長寬高  4395×1795×1540mm
軸距  2655mm
車重  1408kg
國內售價  109.9萬元(旗艦進化型)

總結報告

仔細想想,雖然現今不少車廠將跨界休旅定調成「個性化」、「自駕主義」濃厚的定位,但是在Mazda 3和CX-30這組例子當中,試車組覺得身為傳統掀背車的Mazda 3,反倒比較符合這樣子的特質。而以「跑旅」概念為出發點的CX-30則更能勝任多人乘載,甚至是小家庭的需求,沒有犧牲掉休旅車該有的實用性。

就外型而言,新Mazda 3突破舊世代的框架,造型特殊的車尾設計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晚一步出生的CX-30不脫離順眼帥氣的範疇,卻沒有帶來太多驚喜感。論獨特性,Mazda 3更能在一片茫茫車海之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因為造型關係,CX-30在座艙空間及視野表現都相對突出,而Mazda 3在此部份就顯得比較弱勢。

至於駕控感受,坦白說CX-30趨於均衡全面的調校更受試車組青睞,既保有Mazda重視的運動性,卻也能同時兼顧通勤代步的舒適性,比起Mazda 3又更切合大眾化的胃口。再回到配備及定價,基本上兩者間的價差已反應在配備差異上,考量到CX-30在各方面都較能迎合大眾喜好,若是有百萬元的購車預算想找輛稱職的代步車,不妨可以直接考慮;反之,若空間不是首要考量,又不愛隨波逐流,追求特立獨行及更進一步的操駕體驗,那Mazda 3會是你的不二之選。


或許這對兄弟檔看似個性相近,但分別相處過後就能發現各自有著不一樣的魅力,只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就能找到最適合的另一半。

近親對照組

Mercedes-Benz A-Class Sedan

Mercedes-Benz CLA

誰說耍帥只能是跨界休旅車或跑車的專利?「三廂房車」現在也可以很有個性!Mercedes-Benz於今年接連帶來大改款CLA及家族新成員A-Class Sedan兩款全新作品,不只詔告車壇「賓士房車」不退流行之外,更要吸引多金年輕人或首購族加入三芒星的行列。不過,一定很多人想問,CLA和A-Class Sedan除了長得不一樣之外,還有哪些差異?又該怎麼選呢?

背景簡述

Mercedes-Benz近幾年靠著入門NGCC家族及整個設計走向的轉變,為品牌注入大量年輕氣息,向下拓展客群年齡層。而隨著NGCC家族中的領頭羊A-Class改款後,原廠似乎有意將入門產品陣線擴大,推出更多樣化的新作品來搶攻市場,A-Class Sedan就是其中之一。即便已經有了頗受好評的CLA,Mercedes-Benz仍打造A-Class Sedan作為主攻更經濟入門的小型房車市場,在現今以休旅車為主流的風氣中相當難得,就連其它豪華品牌也少見如此作法,顯然仍有許多消費者對於「三芒星+房車」這款組合情有獨鍾。在2019年8月,第二代CLA率先抵台,而A-Class Sedan則是在10月份開賣。兩者定位有別,但在動力選項中同時提供「200」型號,價差不到10萬元。因此,本篇將以A200 Sedan及CLA200進行差異比較,讓對入主Mercedes-Benz房車的你,能把預算花在刀口上。

內外比一比

就旁人來看,A-Class Sedan和CLA都是名符其實的三廂房車,然而在Mercedes-Benz的車型分類中,A-Class Sedan是屬於正統「Sedan」房車,CLA則是「類Coupe」轎跑車,和E-Class及CLS的關係有些類似。定位上,A-Class Sedan比CLA還要更入門,因此起跳售價也相對親民(A 180 Sedan:160萬元)。此外,在尺碼上A-Class Sedan也比CLA來得小一號,後者在大改款後車長已經超過現行C-Class的水準,不過A-Class Sedan和CLA的軸距都是2729mm。至於外型,兩者都已換上新世代家族設計語彙,再選配自家AMG Line跑車化套件後更是讓帥氣指數上升,絲毫不因房車本格而顯得老氣。車側線條及車尾造型是兩者差異較大的部分,Coupe-like的概念元素讓CLA比A-Class Sedan更多了幾分跑格。

比起外觀差異,內裝架構就顯得大同小異,都是新世代NGCC家族強打的數位化座艙,以兩組螢幕作為視覺焦點,再搭配原廠全新開發的MBUX多媒體車載系統。售價180萬元的A200 Sedan及188萬元的CLA200,配備水準幾乎如出一轍,甚至車內飾板及方向盤款式也都一致,只有座椅款式有別;想要享受多一點的豪華氛圍,或更多科技配備和安全輔助,都得再花一筆銀子選配。值得注意的是,兩者在選配同種套裝或配備時,價格也會有所差異。

方才提到A-Class Sedan和CLA在尺碼和造型上的不同,對於座艙空間也略有影響,尤其是坐進後座之後,CLA受到下修的車窗及車頂線條影響,相對帶來較多壓迫感,但兩者在膝部空間的表現幾乎沒有差距,也同樣因椅面高度偏低,使大腿缺乏支撐性;坦白說,乘坐舒適性都不算出色。

A-Class Sedan


A-Class Sedan車頭和掀背版相同,儘管因改變成三廂房車而多了一截車尾,看起來仍是短小緊湊,深具年輕動感。


車尾仍將牌照框保留於尾廂位置,線條較為複雜多變。


從側面線條可以看到A-Class Sedan仍採用偏向傳統房車的設計,雖不比CLA流線,卻也不失動感。


自大改款A-Class開始使用的高科技內裝已成新世代NGCC家族的範本,話題性十足,操作介面也較舊世代大幅進步,但部分細節質感有些愧對身價,且標配項目過於基本。


和CLA相比,A-Class Sedan後座頭部空間相對充裕,但整體來說稱不上寬敞,且坐姿難以符合人體工學,舒適性平平。


A200 Sedan標配舒適型座椅,試駕車雖已選配AMG Line套件而換上跑車型座椅,但造型仍不同於CLA,包覆性也相對薄弱。


420公升的行李廂容積不比CLA,但理當能應付一車四人份的行李,且後座還能4/2/4分離傾倒,具備一定實用機能。

CLA


CLA車長逼近4.7m,模樣比起A-Class Sedan更加帥氣,流線造型更是吸睛。


車尾設計與A-Class Sedan大不相同,和同是4-door Coupe但大一號的CLS享有近似元素。


CLA不僅擁有接近傳統跑車的斜背線條,還採用具象徵性的無窗框車門彰顯特殊身分,獨特性更是強烈。


內裝架構基本上與A-Class Sedan無異,用料質感也幾乎相同,同樣也有琳琅滿目的選配項目。


CLA全車系標配跑車型座椅,支撐性和包覆性頗具水準,但CLA200僅有駕駛座具備電動調整和記憶功能。


後座乘坐感受與A-Class Sedan雷同,但因流線造型壓縮了頭部空間,視野也相對受限。此外,後座出風口及中央扶手都是選配項目。


較大的車身尺碼為CLA帶來460L的行李廂容積,後座椅背同樣可4/2/4分離傾倒擴充空間。

駕馭感差異

A200 Sedan和CLA200皆使用Daimler AG與Renault-Nissan-Mitsubishi聯盟合作開發的1.3升四缸渦輪直噴引擎,最大輸出皆為163hp/25.5kgm,並搭配7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此具引擎具備活潑輕快的輸出特質,儘管重踩油門全力衝刺的加速感,仍不似大排氣量引擎那樣強烈,但要能一氣呵成超車絕不是問題。平時代步輕踩油門就能獲得不俗的加速力道,起步輕盈暢快,變速箱邏輯設定聰明,反應也很積極。雖說偶爾仍能察覺到輕微的渦輪遲滯現象,以及略嫌嘈雜的拉轉聲浪,整體而言仍是瑕不掩瑜。不過因CLA200車重較重,原廠公布0~100km/h加速成績為8.2秒,比A200 Sedan慢0.1秒,但實際駕駛時可以說幾乎毫無差異,對於日常用車已屬稱職。

雖然兩車都是建構在新一代MFA II模組化平台之上,A200 Sedan和CLA200卻因為定位不同,分別於後懸吊採用扭力樑和多連桿兩種結構,兩者在駕控方面的調性也略有差異。首先,房車出身的A200 Sedan底盤調性偏重舒適取向,阻尼設定較CLA200柔韌,更能撫平壓過坑洞帶來的彈跳衝擊。相反的,CLA200因轎跑車身分,底盤回饋帶有運動感,且貼地性較A200 Sedan優異,尤其是高速巡航時,CLA200一派沉穩的特質在加速衝刺或變換車道時,都能給予駕駛更多信心。較容易讓人挑剔的地方就是兩車的座艙隔音都還有進步空間,對風切聲的抑制不算出色。

操控部分,A200 Sedan於山路之中展現較多活潑特性,動態反應靈巧,車尾跟進性佳,過彎時的側傾感受偏多,但重心移轉流暢,馬上就準備好面對下一個彎道。CLA200的整體調性趨於穩定,轉向精準且懸吊支撐紮實,相較於A200 Sedan重心更低,反倒多了一分成熟穩健,操控性仍在水準之上。

A-Class Sedan


A200 Sedan的動態反應比CLA200活潑,於山路行駛身手相對俐落。


儘管未搭載跑車化懸吊,A200 Sedan對於側傾抑制及整體協調性都有不錯的水準。


1.3升渦輪引擎反應輕快順暢,足以對應代步需求,也讓A200 Sedan能夠好開好上手。

A200 Sedan簡易規格表

引擎型式  1.3升L4 DOHC 16V Turbo
最大動力  163hp/25.5kgm
變速系統  七速自手排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扭力樑
輪胎規格  205/55 R17
長寬高  4549×1796×1446mm
軸距  2729mm
車重  1385kg
國內售價  180萬元起

CLA


同樣是搭載原廠舒適型懸吊,CLA200路感回饋就比A200 Sedan來得直接,帶有運動性的特質符合轎跑車身分。


沉著安穩的調性為CLA200的穩定性和貼地性都加分不少。


同一具引擎驅動CLA200一樣游刃有餘,不特別帶有衝勁但已能勝任各類路況。

CLA200簡易規格表

引擎型式  1.3升L4 DOHC 16V Turbo
最大動力  163hp/25.5kgm
變速系統  七速自手排
懸吊結構  前麥花臣、後多連桿
輪胎規格  225/45 R18
長寬高  4688×1830×1439mm
軸距  2729mm
車重  1420kg
國內售價  188萬元起

總結報告

比起掀背車加高變成跨界休旅車,或是不同品牌共用平台打造的雙生車,同品牌、同平台打造的A-Class Sedan及CLA相似度更高,讓人更難以抉擇。試車組認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你想買的是房車還是跑車?

Mercedes-Benz打從一開始就將A-Class Sedan和CLA的關係劃分清楚,儘管都是三廂車格,兩者在設計概念上的出發點就已經不同。房車設定的A-Class Sedan仍著重實用本質,緊湊尺碼利於都會區穿梭,相對友善的後座空間便於乘坐,動力與底盤調校都以均衡舒適為訴求,駕駛時可以感受到親民特性。對於預算有限但想一圓賓士夢,或是只想找輛有著三芒星光環罩頂的代步車,A-Class Sedan就已經相當適合。

至於CLA,其實可以想像成多了兩扇門的跑車,本質是Coupe,但多了一些實用性。CLA200不論是看起來或開起來,確實都比A200 Sedan還要更具跑格。原廠在細節之中賦予CLA200更多個性,駕駛起來的感受和味道不盡相同。也正因為是以跑車為出發點,CLA還是更適合那些喜愛追求潮流、少有載人需求而多半以自駕為主的個人用車族群。如此一來,和A-Class Sedan的客群就有了區隔。只是,不論是買哪一輛,選配金準備厚一點肯定是必要的!


即便A-Class Sedan和CLA看起來相似度極高,經試駕後仍能發現兩者之間有所差異,也符合各自的產品定位。

「更多精彩的報導內容,請閱讀超越車訊2020年1月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