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馬三的強敵竟是自己人?!- Mazda CX-30

馬三的強敵竟是自己人?!- Mazda CX-30

瀏覽人次:64730

馬三的強敵竟是自己人?!

Mazda CX-30

文 蕭有為 攝影 蘇米2019/11/01

才逢馬三上市不到半年,Mazda Taiwan即迅速將在今年3月法蘭克福車展發表的CX-30導入國內。這輛掛上「CX」之名的跨界休旅車,說是「加高」版的馬三一點也不為過。也正因如此,在這個休旅車當道的年代,CX-30登台不只搶佔百萬Crossover級距版面,更有可能威脅到自家人Mazda 3的銷量及地位……。

打破規則 橫空出世

說來Mazda在國內的「休旅陣線」算是相當齊全,上有可滿載七人出遊的CX-9,中有CX-5作為中型主力的家庭休旅,往下還有主打都會用途及個性化的CX-3;各司其職在各自級距中都有不俗的戰力及銷售成績。不過,現今跨界休旅車如雨後春筍般不斷誕生,消費者的胃口也被越養越大,購車需求及條件往往涵蓋多種面向。為了跟上潮流趨勢,Mazda便以剛大改款的Mazda 3為基礎,順勢推出「CX-30」這款全新級距的Crossover,填補CX-3及CX-5之間的空缺。

首先你一定想問,為什麼不叫「CX-4」?事實上,CX-4這個名稱早已存在,是由「一汽馬自達」製造量產的中國市場限定車型,外型綜合上一代Mazda 3及小改款前的Mazda 6,並定位成跨界跑旅。原廠不希望新世代戰略車因命名方式造成混淆,因此才特別取了CX-30如此耳目一新的名字,也強調並非CX-3的後繼車款,而是全新車系。



2016年於北京車展發表的CX-4,外型充滿跑格,但僅限中國市場生產販售。

那問題來了,既然都是跨界,已經有了CX-3為何還要開發CX-30?此舉當然是要滿足新生代消費族群的多樣性。CX-3的小尺碼利於都會穿梭,卻也得犧牲空間表現;CX-30的出現則提供新的選擇,既可不用屈就於CX-3,又還是可以擁有比CX-5更緊湊靈巧的身形,鎖定個人或是小家庭用車都很有潛力,無疑是Mazda車系下一個崛起新星。


以全新命名開創新格局的CX-30,帶有比一般小型跨界休旅車更多優勢,戰力非同小可。

國內引進CX-30車系編成含四個等級,分別為尊榮型(89.9萬元)、頂級型(96.9萬元)、旗艦型(102.9萬元)和旗艦進化型(109.9萬元),均採單一動力規格,也無四驅配置,價格帶剛好落在CX-3(84.9~89.9萬元)及CX-5(111.9~136.9萬元)之間。綜觀市場能作為門當戶對的對手其實並不多,就價格及定位來看,Mitsubishi Eclipse Cross(94.9~117.9萬元)和Subaru XV(95~113萬元)算是較為接近,而原先考慮CX-3或同級距競品的族群同樣也有機會被CX-30入門等級不到90萬元的售價吸引。除此之外,同屬新世代的掀背兄弟Mazda 3,不只價格帶重疊(90.9~98.9萬元),在配備、空間及性能數據皆相近的情況下,也難保不被CX-30受影響。


CX-30採用第二代KODO魂動設計語彙,有著與Mazda 3雷同的外型,其中水箱護罩周圍採用和Mazda 3四門相同的鍍鉻飾條點綴增添豪華質感。另外,LED頭燈及HBC遠近光燈自動調節系統是全車系標配,自頂級型以上則再加入主動式轉向功能。


身為Crossover,防刮塑料飾板肯定是少不了的配件;由此圖也可以看得出CX-30離地高較Mazda 3增高些許(175mm vs. 140mm),提供更出色的地形適應性。此外,試駕車採用的「極境灰」塗裝也是首次引進,不用加價即可選擇。

車側及車尾線條走向與Mazda 3有著不小區隔,並不僅只是複製貼上而已,而是回歸較為傳統的造型,但仍帶有運動特質。1540mm的車高則尚能符合多數機械式停車位的限制。

似曾相似 差在細節

既是Mazda 3的衍生車型,CX-30不論內外都有諸多相似之處。特別是內裝架構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經過細細比對之後仍可發現細節之處略有不同。如空調出風口、中控台及車門飾板、中央鞍座及扶手等,其實都與Mazda 3有別。另外,CX-30還可選擇藍、棕/黑、棕/白三種內裝色搭配,帶來更多新意。至於質感,前座依然可以見到大量皮革、軟質塑料及車縫線妝點,頂規車型更採真皮而非只是皮質座椅;與Mazda 3差異較大的地方在於,後座門板改為硬塑料材質,且少了鍍鉻飾條及縫線裝飾,讓「高級感」下降不少,在售價較高的定位之下顯得有些缺憾。


棕/黑搭配的內裝帶出不同於Mazda 3的高雅氣息,配備水準更加精進。



前門板的立體飾板在關上門後會與中控台相連,多了一份設計感。


後門板多採硬塑料鋪陳稍嫌可惜,對照Mazda 3反而顯得愧對百萬身價。

配備部分,CX-30也幾乎都比照Mazda 3五門辦理,試駕車旗艦進化型配置的電動尾門及駕駛座電調/記憶功能是Mazda 3車系所沒有的;其餘像是BOSE環繞音響系統、HUD抬頭顯示器、雙區恆溫空調及後座出風口都在配備清單之中。安全科技同樣也不馬虎,CX-30全車系標配MRCC、SBS、BSM、LDWS及LDA等輔助,旗艦型以上再加入CTS巡航模式車道維持輔助、SBS-R智慧倒車煞車輔助及360度環景輔助系統等實用配備,比起多數同級車款都更加完善。

在中央鞍座兩側及中央扶手皆以皮質包覆,並將車縫線嵌入其中,增加細節質感。

置杯架有專屬飾板蓋可於不用時隱藏,前方凹槽適合擺放鑰匙或手機等小物品,上方有一組USB可使用。

中央扶手置物空間充足,內附一組USB及12V插孔。


雖然車身尺碼不大,但配置360度環景輔助系統仍是貼心實用。

真皮座椅同樣採雙色搭配,具備電動調整及電動腰靠,支撐性頗具水準。

原先在Mazda 3呈現「空白」的按鍵區,在CX-30則由電動尾門及駕駛座記憶功能補齊。


儘管車長和軸距都小於Mazda 3,因車高優勢反倒讓CX-30的後座空間及舒適性勝出。身高177公分的試車組成員入座後,膝部留有一拳兩指,頭部則有四指餘裕,且座椅離地高較Mazda 3提高,讓大腿能獲得充分支撐,而後窗放大也消除封閉壓迫感,較能放鬆乘坐。


標準模式下行李廂容積為430L(旗艦進化型422L),不僅比Mazda 3五門要多出超過100公升,更大幅超越CX-3的水準,實用性好上許多;將椅背傾倒後最大可來到1432L(旗艦進化型1424L)。

用過就回不去了的電動尾門在CX-30旗艦進化型列為標配,符合休旅身分。

線性調校 成熟討喜

毫無意外,CX-30在動力配置上同樣遵照Mazda 3的設定,採用同一具2.0升SKYACTIV-G自然進氣引擎,不論最大馬力、扭力或輸出峰值都完全相同,變速箱也是Mazda自家開發的六速手自排附Sport模式,僅有終傳比與Mazda 3不同。再來就是CX-30的車重突破1.4公噸,換算後的馬力重量比稍微高於Mazda 3,平均油耗也些微下降至15.0km/L(能源局測試數據)。而目前已在部分國家率先使用的新世代SKYACTIV-X引擎,短時間內仍無緣與國人相見。


和Mazda 3相同的動力配置和輸出特性,更能匹配CX-30跨界休旅車的身份。

試車組在多次試駕Mazda 3時已很熟悉這具經重新調校後的引擎特性,CX-30的調性基本上無太大不同,輸出方式偏重平穩線性,雖不時可以聽到低沉渾厚的拉轉聲浪,但激情成分和加速衝勁都已經被稀釋掉不少,提速過程是順暢且帶有質感的,反應也還算輕快,如此特質倒也與CX-30的身份及定位匹配。若是遇上爬坡或需要大動力超車的情況,建議還是自行撥動排檔桿進入手動換檔模式,或是切換至Sport,透過降檔讓引擎轉速保持在輸出甜蜜點,在衝刺時才比較能夠一氣呵成。但論日常代步或長途巡航,CX-30已能從容勝任,尤其是高速路段還能開啟MRCC全速域跟車,適度紓解駕駛疲勞。


平順線性的動力調校品質令人喜愛,也讓CX-30帶有親民形象。


MRCC及CTS都可透過方向盤右側按鍵直接操作,但若要關閉LKA機制則需進入多媒體系統選單解除。

實際架上儀器測試,CX-30約略能拉轉至2400rpm起跑,起步時前輪仍產生些微打滑,衝出之後貼背感不甚強烈,但變速箱換檔不拖泥帶水,車速攀升迅速,即便是破百之後仰賴2.0升排氣量作為後盾,速度依然穩定上升,高轉延伸性比起小排氣量渦輪引擎更有看頭。最終測得0~100km/h以9秒整完成,合乎該有水準;0~400m則花費16.62秒,末速137.64km/h,以代步用途來看已屬稱職。


對照先前Mazda 3百公里加速成績僅跑出9.57秒,車重稍重的CX-30能以9秒整完成著實讓人感到意外,儘管兩者測試條件不盡相同,但至少驗證CX-30的加速表現足以和Mazda 3平起平坐,不受重量增加影響。

一般狀態下變速箱仍因著重經濟考量而提前升檔,但手動換檔則仍可拉轉至斷油,保有一定自主性。

舒適加分 運動不減

將掀背車底盤加高而成為Crossover的例子,CX-30早已不是第一例;採用與新一代Mazda 3相同的Skyactiv-Vehicle Architecture車輛結構技術,差異部分自然在於懸吊行程及彈簧使用,得以讓CX-30「長高」一點;那究竟動態駕控是否會有不同呢?

坐上CX-30駕駛座的那一刻可以察覺到坐姿稍微提高了些,上下車進出都更加輕鬆,是Crossover的優勢之一。另外一點則是CX-30座艙頂篷為淺色,而非Mazda 3五門的深黑色,相對減輕不少壓迫感;此外,駕駛視野也有所改善,特別是因兩側後窗面積加大,也少了Mazda 3五門粗壯厚實的C柱,後方及側邊視野都有所提升,於倒車或變換車道時較不受阻礙,對駕駛而言相當加分。

駕駛視野的增進及懸吊設定的差異,讓CX-30擁有更親民的駕馭風格,也更適合都會代步行駛。

不過,真正讓人感到歡欣的是行路品質,就底盤給予的回饋可以知道CX-30與Mazda 3一樣帶有紮實、清楚的路感,但也因長行程懸吊、阻尼彈簧及輪胎尺寸的改變,進而修飾掉那份硬朗的衝擊感,更顯Q彈而附有韌性,也讓乘坐舒適性更上層樓,是更趨於大眾化的討喜設定。另一方面,CX-30針對座艙隔音及風切聲抑制也很有一套,確實有達百萬身價的水準。


足下配置規格215/55R18的Dunlop Sp Sport Maxx 050圈胎組,對應CX-30的動態水準未有不足,也帶來不錯的路感及舒適性。

那CX-30有就此犧牲掉運動性嗎?倒也未必。試駕路線行經北宜公路時,特別試了一下身手。拐了幾個彎就發現,縱使離地高增高使得側傾比Mazda 3容易察覺,卻沒有因此而讓人減損太多信心;轉向手感和Mazda 3幾乎如出一轍,同屬精準一派,且拜低重心底盤及良好的懸吊支撐所賜,荷重移轉仍是自然流暢,協調性出色。相較於Mazda 3的安定,CX-30整體調性顯得活潑,論運動性可是一點也不遜色。


精準受控的動態反應使CX-30保有基礎運動性,稍加用力驅策也能自在應對。


長行程懸吊於過彎時仍展現紮實的支撐性,將側傾抑制在合理範圍,不影響駕駛者信心。

超越試車短評

相較於Mazda 3,試車組認為「長高」對於CX-30來說是有達到加分效果的,不僅改善空間利用,駕馭氛圍也變得更加親民,是好開好上手的跨界休旅車。然而對於Mazda來說,如何讓CX-30拓展銷售市場,而非搶走自家兄弟Mazda 3原有客群,或許才是更大的課題。畢竟在價格帶部分重疊、產品性質雷同的狀態下,跨界身分的CX-30對於現今主流消費族群確實更具吸引力,「兄弟鬩牆」的戲碼恐怕是難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