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值得你探究的賽車文化

值得你探究的賽車文化

瀏覽人次:15274

值得你探究的賽車文化

文 陸仁翔

賽車可說是汽車工業發展的一大推手,在早期資訊尚不發達的年代,車廠為了宣傳自家造車工藝便開始參予各項賽事以達行銷目的,也正因如此發展出許多歷史上佔有相當地位的賽事,無論是公路賽、爬山賽抑或是拉力賽等皆有諸多的故事和文化藏於其中。賽事之外,賽車更是一大重點,曾有許多車款在賽場上紅極一時,或是在賽車歷史上留下令人難以磨滅的印象,而車廠的紀錄車款更是在汽車工藝發展史中層出不窮,無論是賽車或是紀錄車款,其初衷皆有相同的理念─「證明自身的造車技術」。

以下便是我們從賽車歷史中選出一些身為車迷必須要知道的賽事,還有曾紅極一時後被淡忘的賽車,以及那些創下驚人紀錄的車款。

Part 1
歷史最久的四大賽事

Monte Carlo Rally

Monte Carlo是位在摩納哥的一座大城市,多數面積以群山為主,也因此汽車工業發達的法蘭西王國在多山的環境中發展出的Monte-Carlo拉力賽可說是WRC賽季中的瑰寶,不僅擁有悠久的歷史,變化多端的氣候和地形也未賽是增加了更多的可看性!其始於1911年,原先是為了振興Monte Carlo的觀光,因此廣邀歐洲各地的車廠和車手從各自所在城市前往一同共襄盛舉,而終點則是設置在Monaco。

第一場賽事順利在1911年展開,為了公平起見,來自不同地區的參賽者出發時間皆不同,最多差至一個星期,並將抵達終點期限設定在1月28日禮拜六的摩納哥。最終由1月21日從Berlin出發的Von Esmar以平均速度30km/h行駛超過1700公里,成為第一位跨過終點線的參賽者。而讓Monte-Carlo聲名大噪的便是1966年的賽事爭議,當時不被看好的Mini Cooper因優異的操控和調校,使其包辦前三名的獎項,後卻因頭燈裝置不符合規定因此被取消資格。

Monte-Carlo拉力賽可說是汽車工業發展中頗具要角的拉力賽,因崎嶇的山路、嚴峻的氣候,不僅考驗著車輛的極限,也挑戰著車手的操駕技術,更可說是關軍車廠、車款和車手的孕育之地,現今更是WRC賽季中最受矚目的分站之一!



嚴峻的氣候,濕滑的雪地可說是考驗著車廠調校和應變能力,同時也挑戰著車手對於地形和車輛的適應能力,可說是最饒富戲劇性的分站!



1911年開賽至今僅有二戰期間停賽長達至8年,不僅誕生出多位冠軍車手,也讓許多車廠聲名大噪,Monte-Carlo拉力賽擁有歷史上難以撼動的地位!

24 Hours of Le Mans

每年的賽車盛事24 Hours of Le Mans可說是最受眾多車廠及車迷重視的一場賽事,於每年六月夜晚最短的那天,在法國西南方城鎮的Sarthe賽道舉辦,賽道總長13.6公里。而此賽事自1923年舉辦至今同樣也有相當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指標性。

當時Grand Prix賽事可說是各廠性能車齊聚一堂的地方,同時也是相當具可看性及指標性的汽車賽事,而Le Mans則是以不同角度出發,最初是針對車廠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打造出妥善率相當高的車款而生,訴求在限定的時間內行駛最長的距離,如此一來也間接促成車廠不僅打造妥善率高的車款,同時也開始重視車輛的節能效率,因為車輛能越少進入Pit、花越少的時間加油就有更高的機率在賽事中嶄露頭角。

Le Mans賽事是多數車廠兵家必爭之地,舉凡Bentley、Alfa Rome、Bugatti、Delahaye等車廠都是此賽事二戰前的常客;二戰後,車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也使得賽道上的競爭更為激烈,甚至促成更多傳奇和跑車的誕生,如1949年後,Ferrari可說是Le Mans賽事的最大贏家,至1960年代中期,Henry Ford II曾試圖買下Ferrari,但卻換來Enzo Ferrari不客氣地羞辱,因此便誓言要在賽場上擊敗Ferrari,因此打造出Ford GT這款最具傳奇性的賽車,遂在1966年以Mark II順利擊敗Ferrari 330 P4獲得年度冠軍。


24小時內的高速運轉和激烈操駕足以證明車輛的耐用度及效能,後來也因此衍伸出更為具指標性和意義的年度賽事。


歷史悠久的Le Mans不僅本身具有相當豐富的歷史,因此賽事而誕生出的車款、車手和傳奇更是值得讓人細細品味。

Mille Miglia

被譽為最美麗賽事的Mille Miglia最早可以追溯至1927年,當時總共有77台參賽車輛,賽程從義大利北部的Brescia出發,往南抵達Rome再回到Brescia,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1927年3月26日早上8點,Aymo Maggi和Bindo Maserati駕駛著Isotta Fraschini啟程,也為這長征賽事揭開序幕;3月27日早晨6點,Nando Minoja和Giuseppe Morandi駕駛著O.M. 665 Superba跨越終點線,在當時沒人可以想像能用21小時的時間行駛超過1000英里,因此這樣的成績相當令人驚艷!

20世紀初期的道路並沒有全面鋪設,因此多數時候皆是行駛在相當崎嶇且佈滿碎石的道路上,對於當時的駕駛來說須承擔相當大的風險;對於車輛來說也是極為嚴苛的考驗,而隨著Mille Miglia賽事的興起也使得打造Gran Tourismo的車廠逐漸成為市場主流,不僅擁有相當的性能表現,且進行長途公路旅行時能提供優異的舒適性,而這也是GT車型和名稱的由來。

在二戰之前,Mille Miglia冠軍多是由義大利車廠奪得,但在1952年Mercedes-Benz將300 SL Gullwing投入賽事中,獲得第二名,後於1955年再次參賽,並將Grand Prix W196的賽車科技帶入此賽事中,將車輛命名為300 SLR,且由傳奇車手Stirling Moss駕駛,順利奪得1955年Mille Miglia冠軍!


1955年由傳奇車手Stirling Moss駕駛著300 SLR獲得Mille Miglia冠軍,Stirling Moss曾打趣地表示自己不會開看不見輪子的賽車,但仍舊獲得此賽事冠軍。



Mille Miglia可說是歷史最為悠久的長征賽,行駛在開放的道路上更增添賽事的可看性,但也因此在1957年因車禍造成不小的傷亡。

Pikes Peak

1915年,美國知名企業家兼男爵Spencer Penrose在Colorado Springs打造諸多景點後開始逐漸將目標轉移至Pikes Peak上,使其成為另一項觀光景點,而Pikes Peak爬山賽正是他一手創立的活動,至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也是美國第二古老的汽車賽事。

1915年時Spencer Penrose開始開墾道路,並將道路擴建至足以讓汽車行駛的大小及坡度,而為了讓此項建設更廣為人知,他遂在1916年舉辦了Pikes Peak爬山賽。第一次的賽事則是由一位來自Washington 22歲的Rea Lentz以20分55.6秒的成績駕駛小型Romano Demon Special奪得冠軍,而此項賽事成功獲得世界各地媒體的報導,但好景不常,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便停辦,直到1920年才又重新舉辦賽事。

自此之後,Pikes Peak爬山賽可說是年度夏季盛典,來自四面八方的車廠皆想挑戰這座山脈,綿延19.99公里的山路,156個彎道,從海拔2862公尺爬升至4300公尺,空氣的稀薄對於車輛來說是一大考驗,而在早期未舖設柏油的公路對於車輛的調校和操控更是一大考驗,一直到2002年至2012年才完整將所有路段鋪設完成,並於2013年,地面因為有了更好的抓地力,也使Sebastien Loeb於2013年駕駛著馬力重量比1:1的208 T16 Pikes Peak成功突破9分鐘內完賽的屏障。


2013年S. Loeb成功在Pikes Peak正式突破9分鐘內完賽的紀錄,一直到2018年才由VW I.D. R Pikes Peak四驅電動車打破。



Pikes Peak爬山賽可說是相當受矚目的爬山賽之一,到了80年代更是瘋狂,當時幾乎在Group B參賽的車廠皆有參與這樣盛事!

Part 2
被邊緣化的賽車

前驅組

Panhard PL17

Panhard是間歷史悠久的法國車廠,和Peugeot、Mercedes-Benz皆屬元老級車廠,係由 Rene Panhard及Emile Levassor於1887年創建,並命名為Panhard & Levassor。而當汽車生產技術日益成熟後,Panhard也開始投入賽事,並參加於1894舉辦的史上第一場有官方紀載汽車競賽,從巴黎開至盧昂,總長126公里,這對於當時的汽車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但Panhard和Peugeot接憑著優異的車輛品質和技術順利完賽,並獲得矚目,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汽車製造商,其後也自行研發全新引擎動力及底盤設計,而其優異的造車工藝讓它成為1910至1930年代豪華汽車代表及元首及指定用車,同時也不斷地參予各項賽事,就連耐久賽最高殿堂24 Hours Le Mans皆有其蹤影。

時間推至1953年,汽車工業的發達也代表著品牌多元化,及更為激烈的競爭,而Panhard為增加產品的多樣性便推出全新的Dyna Z車款,比起前代車款擁有更為舒適寬闊的空間,外觀設計也更為圓潤且符合空氣力學,同時也保留一直以來的全鋁合金底盤、車身輕量化的特色,使其擁有靈活的操控性及油耗表現;1959年,Panhard Dyna Z進行大改款,雖是大改款,但僅將車頭改得更為低扁、圓潤,且加入動力提升至50hp的Tigre版本,並將全新車款命名為PL 17。

當時,全新的Panhard PL17被譽為最沒誠意的改款作品,因此為挽救頹勢,Panhard於1960年進行小改款,將前自殺式車門改為一般開啟式車門,並同時推出敞篷車版本。除此之外,為了展現其優異的性能及操控表現,更將PL 17送至Monte Carlo參加雪地拉力賽,以一輛沿用1953年打造的鋁合金底盤,搭配氣冷式水平對臥雙缸引擎,最大動力輸出僅有50hp,並訴求五至六人座、節能且舒適的Panhard家庭房車在不被外界看好的情況下,卻在1961年的Monte Carlo賽事中包辦前三名,可說是超過一甲子造車工藝深厚的最佳證明,同時也向世人證明即便沒有強大的動力,也能靠著優異底盤的調校和輕量化的車身獲得操駕表現。


氣冷式水平對臥雙缸引擎,搭配僅有800kg出頭的鋁合金車身,使其擁有出色的操控性,而圖中的174號車便是1961年的冠軍車。



Panhard擁有相當悠久的造車歷史,對汽車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貢獻,部分車款後懸吊設計的Panhard Rod便是其中之一。

Talbot Sunbeam Lotus

Talbot和Sunbeam兩家皆是於1900年代初期於大英帝國成立的汽車製造商,然而兩家車場皆於一戰後經營不善而被法國汽車及飛機引擎製造商A Darracq and Company併吞,並改名為S.T.D. Motors Company(Sunbeam Talbot Darrazq),後於1930年中期,S.T.D.同樣因經營不善而面臨倒閉,便由英國車廠Rootes買下S.T.D.位在英國的工廠,便將其所生產的車輛掛上Talbot Sunbeam的名稱。而後又因Rootes集團因面臨財務困頓,歐洲地區的Chrysler買下其股權,並於1977年搶攻歐洲小車市場推出名為Chrysler Sunbeam的三門掀背車,然而隔年PSA集團又將歐洲Chrysler買下,並將Chrysler已在市場上販售的車款再次掛名為Talbot,因此才有了Talbot Sunbeam之名。

當這輛車由Chrysler推出時,賽事部門經理Des O'dell便已經計畫讓這輛掀背車參加WRC Group 4組別,因此於1979推出Talbot Sunbeam Ti,搭載1.6L引擎,最大動力輸出可達105hp,儘管已有不錯的動力表現,但Des O'dell認為這不足以在賽場上擁有亮眼的成績,因此他便向PSA集團講述其參賽計畫,但被認為太過不切實際,因此婉拒。然而,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利用私人時間和金錢前往位在Norfolk的Lotus找尋合作計畫,遂於同年夏天,全新動力的Talbot Sunbeam Lotus問世,搭載2.2L自然進氣引擎,賽車版最大動力輸出可達230hp,道路版則為155hp。

Des O'dell的計畫已成形,接下來僅需選出合適的賽車手,起初他簽下了經驗較為豐富的Tony Pond,但是這並沒有為Des O'dell帶來甜美的勝利,Tony Pond翻車、退賽的次數多過於跨越終點線的次數,因此於1980的賽季,Des O'dell找回Tony Pond及Guy Frequelin,便順利在RAC Rally獲得第一名及第三名;更在1981年於R5 Turbo、Audi Quattro等較新車款競爭下獲得廠隊第二名。而隨著1982年Group B的賽制出爐後,Talbot Sunbeam Lotus並沒有足夠的資金和後盾持續開發中置引擎的參賽車,因此退出WRC賽事。然而,中置引擎賽車的計畫便被轉往母集團的Peugeot底下,而曾任Guy Frequelin副駕的Jean Todt(現任FIA主席)利用其參與拉力的經驗帶至Peugeot,並成立了Peugeot Talbot Sport,且促成了205 T16參與Group B賽事。


在不被支持及看好的情況下,賽車部門經理卻毅然決然利用自己的財產和時間前往英國,尋求Lotus的協助,相當熱血!



儘管歷經不少的風雨,最後仍如願上場參賽並奪得冠軍,更間接促成了Peugeot Talbot Sport的成立!

後驅組

Alpine A110

有在關注國際車壇新聞的車迷想必對於Alpine A110這個名稱並不陌生,近期才在Renault底下死灰復燃,並獲得全球多數車平的一致好評,更入圍歐洲年度風雲車決選名單(雙門雙座跑車鮮少能入選),甚至直指在市場上盤據已久的Porsche Cayman為主要對手。然而,全新Alpine A110能獲得全球鎂光燈焦點並非空穴來風,Alpine的歷史可回溯至1950年代,由拉力賽車手Jean Redele專為賽事打造的A106為初始之作,是由Renault 4CV為基礎進行大幅度修改,雖只是初試啼聲之作,但在參與過Mille Miglia、Coupes des Alpes等賽事後獲得眾人目光,同時也在50年代中期站上幾次拉力賽的頒獎台。

於1961年推出的A110為第三代作品,由知名設計師Giovanni Michelotti設計,並同樣採後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設定,且搭載1.1L~1.6L的直列四缸引擎,而部分引擎及動力配置則和Renault旗下的8 Gordini共用,最大動力分別可輸出55至140hp,數據看似並非亮眼,但其車重依照引擎大小不同分別重500至800kg上下,使其擁有頗為出色的馬力重量比,其中A110 1600S更是搭載Renault 16 TS鋁合金引擎,搭配雙Webber化油器使其極速可達210km/h,在當時可說是相當優異的性能表現。

至1960年代末期,A110逐漸在世界舞台展露頭角,參加歐洲各地的拉力賽,和其它參賽車款相比,A110體積顯得迷你許多,但也為這樣輕巧的優勢被視為拉力賽場上競爭力最強的車款之一。果不其然,於1969及1970年於Monte Carlo賽事奪下第三名,並在1971年由瑞典籍車手Ove Anderson駕駛A110奪得冠軍的榮耀。時間推至1973年,World Rally Championship賽事也由FIA正式成立,而此時的Alpine也完全被Renault收購,因此Renault為了將A110投入WRC賽事組了一隻賽車團隊,包含Bernard Darniche、Jean-Pierre Nicolas、Jean-Luc Therier和Jean-Claude Andruet等人,此團隊參加的每一站賽事,除了瑞典站外接獲得冠軍,此外,更包下Monte Carlo賽事前三名獎項,並且獲得WRC開賽首年車隊總冠軍頭銜!

即便問世至今已超過50個年頭,曾被譽為是專為拉力賽是打造的車款,Alpine A110仍是輛炙手可熱的車款,更可說是品味的象徵,而輕量化的車重和精準的操控更是其主要訴求,也為它帶來不朽的傳奇,也因此Renault於2017年再次推出全新世代的A110,復刻出往日的賽車情懷。


50多年後的今日,因拉力賽的彪炳戰績使Alpine仍有相當不凡的身價。



儘管動力數據並不如同時期參賽的Porsche來得出色,但憑藉著優異操控及輕巧的車身順利奪下冠軍獎座。

Renault 8 Gordini

Renault 8是輛彩後置引擎後輪驅動的法國小家庭用轎車,是為承接Dauphine的後繼車款,於1962年亮相Renault 8代號為R1130,沿用和Dauphine相同的底盤架構,因此軸距仍維持在2270mm,但車身整體造型全部重新設計,由法國知名工業設計是Philippe Charbonneaux操刀,而全新車身設計則是比前代車款Dauphine窄了30mm,使其擁有更為靈活的操控;1964年推出了較豪華代號為R1132的版本,搭載1108cc直列四缸引擎,最大動力輸出為49hp的Major版本;同年十月在巴黎車展,另外展出一輛代號為R1134的Gordini版本,動力輸出一舉提升至89hp,以現今角度來看不算突出,但當時一輛後置後驅的小型家庭房車能有這般動力已相當驚人!

Gordini是一位在賽車界舉足輕重的傳奇人物,可說是改變Renault賽車生涯的重要人物。Amedee Gordini是一位義大利籍工程師,早年在巴黎車場工作,後來轉入控管Fiat法國地區的車廠Simca賽車部門,多數經過Gordini之手的賽車在Grand Prix、Le Mans賽事上皆有頗優異的表現,因此Amedee Gordini也獲得Sorcerer(巫師)的稱號。

而由Gordini調校過的Renault 8同樣也有相當出色的動力表現,特別是在1966年推出代號為R1135的Renault 8 Gordini,排氣量從1108c.c.提升至1255c.c.,最大動力提升至103hp,因此依照過往車廠的傳統便是將大動力輸出的車款投入拉力賽,1967年,Renault 8 Gorini開始參與歐洲各地拉力賽,並在馬德拉分站獲得首勝;隨後在1968年獲得包含法國科西嘉島,四個分站的冠軍;最後於1969年獲得波蘭分站冠軍;除了歐洲拉力賽外,皆在南非及澳洲獲得多項拉力賽關軍。而自1964年首款掛名Gordini的Renault 8問世,至1970年代停產前共有11607輛步下產線,而Renault 8 Gordini的成功也為Renault後續性能車款及賽事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礎!

定位為家庭用小型房車,但卻採後置後驅的設定可說是相當獨特的設計。

經過Amedee Gordini的調校後,Renault 8擁有更為出色的動力輸出和操控性,使其在多場拉力賽中奪得冠軍頭銜。

Ford Lotus Cortina Mk I

1962年英國Ford推出家庭用小型房車Cortina,後懸吊採用葉片式懸吊,是輛以經濟節能取向的車款。然而,Ford為了想要參予房車賽、拉力賽等賽事,因此試圖以車身極為輕巧的Cortina進行改裝並投入賽事, Ford的公關部主管Walter Hayes便找上了當時在賽車界頗負盛名的Colin Chapman也就是Lotus的創辦人,尋求合作開發的機會。而當時Group 2的賽事制定須打造出1000輛以上的市售車款才能參賽的條件,因此為了快速投入賽事,便以Ford當時最小的車型Cortina為基礎進行大幅度的改裝。

Ford負責製造Cortina的車架,其餘的部分都直接送往Lotus,並由Lotus重新打造設計。後懸吊部分將原本的葉片式懸吊改為A字型支架搭配彈簧減震筒,雖然Colin Chapman認為這樣的設計能夠增加車輛的操控性,但卻因為激烈操駕時施加的壓力過大,導致融後軸容易漏油,因此又再次改回葉片式懸吊,不過再另外加裝兩支強化結構桿以強化車輛的穩定性和操控性;引擎部分則以Ford Kent 1.5L引擎加大至賽制規定的1.6L,並換上雙凸輪軸,一舉將動力提升至110hp,同時也將變速箱換上和Elan相同的密齒比四速手排,整台車皆是為了賽道而訂製的。

Lotus Cortina最為人樂道和珍藏的價值便在於史上多位傳奇車手皆曾駕駛過Lotus Cortina征戰,包含Jim Clark、Jackie Stewart、John Whitmore等,而其身影更是可在英國房車賽、歐洲、美國房車賽、耐久賽事,甚至拉力賽等多項賽事中見到,且也在多項賽事中奪得冠軍。Lotus Cortina Mark I從1963年亮相生產至1966年共生產近3000輛,至今仍是中古車市場相當炙手可熱的小型房車之一,其中由Jim Clark和Graham Hill親自駕駛下賽道的Lotus Cortina近日在Silverstone拍賣會現身,其預估最高成交價格更是來到20萬歐元!


Cortina可說是像極了60年代芭比女孩會開的雙門小型房車,但是透過Lotus精心調校後,成了賽場上最具競爭力的車之一!

Lotus Cortina不僅因征戰諸多賽事而具傳奇性,許多歷史上的傳奇車手階層駕駛過Lotus Cortina才是最為人樂道之處!

四驅組

Citroen BX 4TC

早在1950至1960年代期間,Citroen便開始在拉力賽征戰,並以跨時代的豪華車款DS獲得多次勝利,奪得拉力賽勝利後便轉往耐久賽,直到1980年代,Citroen才又以Visa重回歐洲拉力賽戰場。參賽的Visa Mille Pistes是輛輕巧且搭配四傳的掀背小車,儘管如此仍在1985年拿到不分級第八名的成績,但隨著各家車廠動力不斷提升,Citroen也想在這舞台上大放異彩,因此Citroen Competition團隊執行長Guy Verrier便夥同Heuliez車體廠開始著手計畫以BX為藍圖打造全新的Group B參賽車款。

綜觀Group B其他車款皆是以獨立且強化的零件打造,且在幾乎無限制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將車輛做到極度的輕量,並搭配極大的動力輸出,車身結構也完全是不同於一般版本的猛獸等級,然而,Guy Verrier為了讓Group B的BX更能和道路版的BX作聯結,加上有限的預算,因此大量採用原廠零件,無奈在這樣的條件下,Guy Verrier與其團隊所打造出的BX 4TC可說是一輛集PSA各式零件於一身的大雜燴,使其在起跑點上便落於人後。

仔細看BX 4TC可以發現其造型頗有幾分早期Audi Quattro的影子,略長的車頭搭配短小的車尾,並將引擎縱置於車頭,而其搭載的引擎則是以1970年代的Simca作為基礎修改而來,鑄鐵本體、鋁合金汽缸蓋、單凸輪軸及八汽門的設定,可於7000轉時輸出380hp,儘管數據看似驚人,但對於瘋狂的Group B賽事而言,仍稍嫌客氣。BX 4TC全車誇張的寬體及空力套件,沒有一寸不像Group B的賽車,但是車重來到1150公斤,相較於當時的對手,BX 4TC已屬重量級選手,再加上過長的車頭及縱置的引擎設定,不僅讓它獲得Cyrano de Bergerac(大鼻子情聖)的稱號,也損失其應有的操控性。除此之外,變速箱不僅沿用自1970年代SM的變速箱,就連中央差速器和早期四輪傳動車款中常見的黏性耦合器也未安裝,僅靠著安裝Citroen拿手的液壓氣動懸吊及動力方向盤解決車輛不易操控的問題。

於1986年,兩輛Citroen BX 4TC正式於Monte Carlo賽事亮相,由前拉力賽冠軍車手Jean-Claude Andruet及Rally Raid車手Philippe Wambergue操駕,Andruet在第六分站退賽;Wambergue則是在第一分站時,因懸吊故障而退賽。至瑞典站,擅長跑柏油路的Andruet奪得第六名;而Wambergue則是因油管凍結在第二十五分站退賽。不良的設計導致BX 4TC始終沒有拿下以往Citroen應有的亮眼成績,就連因應Group B而生產的200輛道路版本BX 4TC也僅賣出約莫60輛,而Citroen也自知此產品相當失敗,因此傳出陸續將早期賣出的道路版本購回並銷毀的消息!



Citroen的賽車史相當豐富,然而最大的挫敗卻是因為在瘋狂的Group B年代太過保守,失去了賽車光環。


因為所設計出的賽車在賽場上表現並不如預期,連帶因賽制而打造出的道路用車也被Citroen積極尋回並銷毀。

Part 3
戰功彪炳的創紀錄車款

Renault 40CV

Renault為了創下最速紀錄,將旗下贏得1925年Monte Carlo賽事的旗艦車款9.0L 40CV Type NM進行調校。1925年5月11日,在美裔工程師Ellery Garfield和Robert Plessier的駕駛下,代號為Type ML的開放式雙座水滴型40CV於Montlhery賽道創出連續行使超過500km及500miles的創舉;同年6月3日至4日間又再次創下24小時內以平均速度141.33km/h的速度行駛超過3380km,而測得最高速更達178.47km/h,這24小時內還包含了加油、檢查車況以及更換超過100條輪胎的時間。

1926年,全新代號為Type NM的40CV亮相,建構於較短且更運動化的底盤,並將原本的開放式雙座設定改為單座封閉式車艙,使其擁有更低的風阻係數,全車結構以Weymann系統打造,也就是更為輕巧的木頭車架且以皮革包覆,而在引擎及車艙整流罩部分則是以金屬打造。引擎則是採用9.12L的直六引擎,搭配三速變速箱,並將加大的水箱至於引擎後方以調整車輛配重,此外為了將車重降至最低,甚至將前輪煞車系統完全取消!

1926年2月23日,Garfield駕駛Type NM 40CV於31分46秒的時間內行駛超過100公里,平均速度達188.86;3月19日,於三小時內行駛超過536.65公里;7月,Garfield、Plessier和Paul Guillon接力行駛24小時,並達成4167.57公里的距離,平均速度達173.64km/h,這三次的行駛記錄也使其創造出500及4000公里的最佳紀錄。


以木頭打造的車身結構並搭配9.12L的引擎,創造出20年代最遠行駛距離及最快行駛速度,可說是證明造車工藝的最佳紀錄。

Renault Nervasport

Nervasport記錄車擁有相當直覺的設計,引擎雖和一般生產線上的別無二致,但車輛結構以木頭打造車身造型是由專門設計競速用飛機的工程師操刀,因此Nervasport擁有相當長的車頭及短小的車尾造型,車頭盡可能的圓潤使其道到最優異的風阻係數,並採單人座艙設定以達到最輕巧的車重;引擎則是搭載4825c.c.的8汽缸引擎,Nervasport可說是結合動力和空氣力學於一身的車款。

於1934年4月4日,Nervasport在Montlhery賽道上進行48小時的耐久紀錄,目標打破6300公里的行駛距離及平均132km/h的速度,並由四位車首輪替,分別為Roger Quatresous、Leo Fromentin、Andree Wagner和Georges Berthelon,最終於48小時結束後測得8037公里的行駛距離,167.445km/h的平均速度,皆高於預期,這也使得Nervasport打破9項國際紀錄,並締造3項世界紀錄,且更為Renault奠定了運動賽事的基礎!

一個月後,法國另一間知名車廠Delahaye打破了Nervasport的紀錄,因此Renault團隊也打算重回紀錄保持者的王座,因此計畫72小時的耐就記錄賽。同年8月,當Nervasport進行紀錄賽至半夜時,車輛因故障爆炸翻車,車手Georges Berthelon也被拋出車外逝世,當時車速高達180km/h,然而因為這次的意外也使得團隊重新審視其必要性,最後決定停掉所有速度及耐久紀錄賽。直到20年後的Etoile Filante才再次承接!


接續10年前的40CV,Nervasport在同樣的項目上創下紀錄,更為Renault後期的運動賽事餐與打下良好的工程基礎。

Renault Etoile Filante

1956年9月5日,渦輪噴射機的聲響打破Bonneville鹽灘的寧靜,聲音伴隨而來的是一輛如流星般快閃而過的單人座藍色車輛,它是Renault Etoile Filante。

計畫始於1954年,由三位工程師Fernand Picard、Albert Lory和Jean Hebert操刀,設計出一輛由渦輪噴射引擎(飛機用Turbine,非Turbo)驅動的車款,其動力輸出可達270hp,轉速更可高達28000轉;全車結構以鋼管打造,車長超過5公尺,外殼則以聚酯塑形,並勾勒出飛機的鰭片,並在風洞測試近兩年的時間。此車最終於1956年6月22日於Montlhery賽道亮相,且僅有兩輛被成功打造出來。

搭載當時鮮少人採用的渦輪噴射引擎,同時有著大馬力輸出及流線的車身造型,自然不能僅在賽道上繞行,因此決定將此車搬至美國Utah的Bonneville Salt Flats進行高速測試。渦輪噴射引擎擁有強大的推動力,使這輛Etoile Filante在1公里的距離內,極速便已達306.9km/h,最後測得極速為308.85km/h,行使距離為5公里,這對於當時迫切想要找尋新引擎科技的Renault來說是相當振奮人心的紀錄,並且創造出地表最速渦輪噴射引擎的紀錄,也成為首輛以渦輪噴射引擎進行實際測試的車款!


儘管Etoile Filante並非唯一採用渦輪噴射引擎(Turbine)的車款,但是唯一一輛進行實測的非概念車款。

Peugeot 404

時間回推至1960年代,柴油引擎還停留在噪音惱人、煙霧瀰漫且扭力和油耗皆不出色的年代,然而法國車廠Peugeot為展現其打造柴油引擎的功力,因此試圖以一輛單人座設計、車身造型更為流線的404進行柴油引擎測試。

1965年6月4日,於Montlhery賽道,Peugeot 404紀錄車亮相,搭載2163c.c.柴油引擎,進行第一次時耐久賽紀錄測試便達成5000公里行駛距離,平均速度達161.49km/h的成績,足以打破18項國際紀錄,同時也證明其柴油引擎科技的實力。時間推至7月11日,Peugeot再次進行紀錄測試,這次換上以XD88引擎為基礎修改、排氣量僅有1948c.c.的柴油引擎,此次72小時的耐久紀錄測試由五位車手分別輪替,最終於第72小時結束後,期達成距離為11000公里,平均速度達161km/h,共打破19項國際紀錄,另外也證明小排量柴油引擎的耐久度和性能表現。

Peugeot會進行此紀錄測試不僅是證明柴油引擎的表現,更是為了證明自身的柴油引擎科技比起Mercedes-Benz當時的190D柴油引擎更加優異,甚至表示一般道路版的柴油404 0~100km/h加速可於25.5秒內完成,比起Mercedes-Benz更為優異,儘管這樣的成績對於現今世代而言稱不上優異,但在當代的時空背景下可說是相當驚人的突破,而這樣的紀錄和科技也促使Peugeot及後期PSA集團在柴油引擎科技開發上的技術更為優異!


50年前以不到2.0L的柴油引擎進行耐久和高速測試可說是驚人之舉,而其優異的性能表現更可說是傲視當時的所有的柴油引擎,更為後來PSA的柴油引擎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