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老車回憶系列-4 Cadillac Allante

老車回憶系列-4 Cadillac Allante

瀏覽人次:26365

老車回憶系列-4

美麗的錯誤
Cadillac Allante

文、攝影 簡訓章 車輛協力 101中古汽車買賣(03-587-3589)2018/10/1

凱迪拉克(Cadillac)一名,對新生代來說相當陌生,但相信五六年級生聽到這個名詞,就會不由得肅然起敬。因為在七零、八零年代,我們的國家元首座車就是凱迪拉克,其他坐得起的人物,不是高官就是大老闆,「黑頭車」文化也是由這個時期開始萌起。

凱迪拉克給人的印象,就是車身超長、派頭十足,行駛於路上有如皇上出巡,威風凜凜。然而其中也有例外,除了在80年代以集團小型車平台打造出Cimarron入門房車外,還曾經在1987年推出豪華雙座敞篷跑車Allante。這部名氣既不響亮、外型也沒什麼美國味的Roadster,其實從誕生到沒落的歷程極其精彩,編輯部就要來說說它的故事。

與義大利Pininfarina連手合作

1980年代,美國汽車工業飛黃騰達,GM、Ford、Chrysler三大汽車集團不斷開發新車,以因應大量的市場需求。此時進口車也大舉入侵,平價車市場來了Toyota這位強勁的日本競爭者,高級車市場則有Mercedes-Benz、BMW、Jaguar攪局。當時年輕一輩的美國人開始有購車能力,他們不願跟父親、爺爺一樣開著Oldsmobile、Buick、Cadillac等傳統美系大車,而富豪更是將購買歐洲豪華進口車視為社會地位的象徵,因此讓GM不得不祭出因應政策。例如Cadillac就推出所謂European-inspired的歐風小型房車Cimarron,也孕育出如Eldorado Coupe的短軸版跑車,儘管引起GM內部保守派的反彈,但高層認為勢在必行,其中最具話題性的,就屬1982年原廠代號Callisto的Ultra-Luxury Roadster雙座敞篷跑車計劃案,也就是今天的主角–Cadillac Allante。

Callisto計劃是與Mercedes-Benz SL、Jaguar XJS兩款歐洲豪華敞篷跑車競爭,這兩款車外型卓越、內裝豪華、性能強勁,尤以SL深受美國有錢人的喜愛。時任Cadillac總經理的Bob Burger認為想要製造一款讓消費者買單的Cadillac敞篷跑車,就必須跳脫傳統美式思維、注入歐洲風格,因此決議與歐洲車廠合作,最後雀屏中選的,是在設計界享譽美名的義大利Pininfarina。Pininfarina以承接Ferrari的設計案著名,除了包含Testarossa在內的多款經典法拉利外,也曾為Rolls-Royce設計豪華雙門跑車Camargue,當年「designed by Pininfarina」代表著非凡價值,Cadillac高層認為此合作案將有助於旗下全新雙門跑車的市場聲望。事實上,這並不是Cadillac第一次與Pininfarina合作,1931年Cadillac V16-Phaeton及1959年Eldorado Brougham,都是請Pininfarina操刀設計。

對於Callisto計劃案,Cadillac傾向將外觀與內裝設計主導權全權交付給Pininfarina負責,盡量降低干預,以期擺脫傳統美國車框架,打造出擁有歐洲風格的運動型跑車,據說Cadillac僅提出一個要求,就是仍得一眼即知是輛Cadillac,疏不知這對Pininfarina才是最大的挑戰!當然,矛盾的心態隨之產生,以宏大汽車工業自負的美國人,再怎樣也不希望這款新世代豪華敞篷跑車身上流的是別人的血統,經過管理階層的反覆討論後,最後提出一項大膽的計劃,那就是號稱是史上最長、橫跨大西洋的生產線,Cadillac稱之為Allante Air Bridge。下一段,就讓編輯部鉅細靡遺地告訴你究竟這輛車是如何誕生。


在1987年推出的Allante是為豪華雙座跑車市場而生,Cadillac特別找來義大利Pininfarina擔當產品總設計,就為與Mercedes-Benz SL一較高下。


因為GM吩咐的一句話:「要讓它看起來是一輛Cadillac」,Pininfarina保留80年代美國車經典的低扁車頭與方正鍍鉻水箱護罩。


紅白相間的大型尾燈也是典型的美式特徵,鑲嵌於行李廂蓋上的圓形第三煞車燈,表面刻有精緻的立體廠徽。


前葉子板下方的Cadillac與Pininfarina銘牌,是聯姻見證,但究竟有沒有為本車帶來附加價值?還有待時間來驗證!


這組可拆卸式鋁合金硬頂在上市初期是選配件,蓋上後不僅不突兀還頗為優美,Pininfarina出手果然不凡。

跨海製造,最長汽車生產線

首先我們要交代Callisto計劃的最後成果,為何取名Allante?其實Allante背後沒有任何的意義,單純是GM從成1700組電腦生成名單中挑選而出;但製造出一輛Allante的過程卻是前所未有的複雜,而且昂貴,當時評論家紛紛抨擊GM將會為這個名為Allante Air Bridge的跨海生產線付出龐大代價!

為了讓Allante開起來仍舊是一輛道地的美國車,因此凡是與引擎、底盤等相關的機械結構件,都與品牌其他車款共用,或是修正而來。其製作流程為,在美國先將電子設備、空調、轉向機等組件裝配在底盤主構件(由Eldorado底盤縮減218mm軸距而來)與車架上,然後以空運方式送至位於義大利都靈的Pininfarina總部工廠,裝上完成塗裝的車殼與敞篷結構;Pininfarina所設計的敞篷採用手動軟篷,並一直延續至1993年停產,從未考慮改採Mercedes-Benz SL的電動軟篷機構,另外,Pininfarina也為Allante開發一組專用的鋁合金硬頂,重量僅23kg,兩名成人用不著花上太多力氣即可搬運。在完成以上流程後,半成品會送往Pininfarina另一處位於San Glorgio的裝配工廠,完成外飾與內裝安裝作業;San Glorgio工廠是專為Allante而投資新闢,你不難想像,為了打造出一輛Allante,Cadillac是花費多大的心血在裡頭!由San Glorgio工廠裝配完成的Allante,仍是半成品狀態,接下來又要以空運方式運回Cadillac位於密西根州的Hamtramck工廠,進行最後的引擎、變速箱、懸吊、副車架、傳動系統、油箱、輪胎、以及Bosch第三代ABS煞車系統等安裝工作。這來回一趟的跨海運輸距離高達8600哩,也因此被稱為史上最長的九千哩生產線。

Allante在1987年正式於北美上市,原廠將年銷售目標訂在6000輛,試想每一輛Allante都要以空運往返美國與義大利,運輸費用是何其高!為何不選擇海運?Cadillac認為時間就是金錢,經計算,使用空運的庫存壓力是300輛,遠低於海運的1000輛,而且空運能免除海運遭受海水氣流侵蝕的風險。空運車輛是另一項專業領域,Cadillac找上Alitalia義大利航空與Lufthansa德國漢莎航空合作,將總計三架波音747貨機的內部進行改裝,每趟次能將56輛車穩固安全地送往目的地。這個合作案在1985年就拍板定案,同年12月Cadillac還特別與Alitalia在機上舉辦簽約儀式,也算是異業合作的一段佳話。


Allante的製造成本極高,專家推測有超過10%的成本花費在跨海空運,這種低效益的開發案根本不可能在現在發生。(註:本拍攝車目前求售中,圖中裝配的鋁圈非原廠款式,若有讀者有意購買,商家會一併附上原車鋁圈。)


Allante自始至終均採用手動軟篷設計,由本圖可比照開、關篷後的造型差異;編輯部認為兩者都很優美,且確實走出非典型美國車的路線。

Allante Air Bridge如何運作?
Allante有著「史上最長9000哩生產線」的稱號,原因是每一輛車都經歷美國密西根→義大利都靈→美國密西根的跨洋飛行,共有三架波音747貨機執行運送任務,特別訂做的貨架可確保車輛在航程中安全穩固,每趟次可運送56輛汽車。


(圖片翻攝自網路)


(圖片翻攝自網路)

聲望不佳,銷售達成率僅50%

1987年,Cadillac Allante正式進駐美國各大Cadillac展示間,果不其然,其售價高得驚人,基本款售價約從5.5萬美金起跳,當時Cadillac旗下另一款Eldorado Coupe不過2.4萬美金,可見身價之高昂,是Cadillac最昂貴的車款。當然,貴有貴的道裡,撇除給予Pininfarina的設計與製造費用、龐大的空運開銷,Allante確實是一款高格調的豪華雙座敞篷車,內裝採用上等的義大利皮革包覆,標準的酒紅色基調別具奢華品味,而那兩張Recaro製作的10向電動調整座椅(附駕駛座2組記憶)更是大為加分。

由Pininfarina主導設計的內裝,保留美國車方正寬敞的格局,但明顯可見車門飾板、儀錶與中控台構成環繞駕駛者的設計,則是注入歐洲思維,而那一直串由上而下整齊羅列電子恆溫空調、多功能旅程電腦、Delco Symphony杜比環繞音響的直立式控台,也增加了配備豐富的豪華感受。要知道,80年代的美國車一向走在時代前端,這方面Allante當然也不例外,包含彩色數位儀錶板、可免持通話的車用行動電話,另因應電子設備的遽增,Cadillac為其設計Multiplex wiring多路佈線系統,萬一其中一條線路故障,也不會連帶影響其他功能的正常運作,皆是高科技的象徵。

Allante簡潔優雅的外型確實在一群正統美國車中獨樹一格,風格與當時幾款同樣由Pininfarina操刀的歐洲車相近,消費者評價普遍看好。然而在上市的第一年只賣出3363輛(註:此數據參考自維基百科),僅是目標值的一半,一來是成本高昂導致未與XJS與SL大幅度拉開價格差距,二來則是新車上市沒多久就接到不少的客戶投訴,多是軟篷漏水、數位儀錶故障,種下聲望低落的前因。結果隔年(1988)銷量立刻下滑至2569輛,Cadillac急得跳腳,不得不趕緊採取因應措施。資料記載,軟篷漏水一事早在Pre-Production試裝階段便已發現,Pininfarina曾向Cadillac報告此事,以爭取更長的時間來尋求解決,然而Cadillac堅持在預定的時間在美推出,因而種下悲劇。專業評論家便指出,Allante銷量不如預期肇因於一連串的決策錯誤(暗指Air Bridge計劃)與管理控制的草率(軟篷漏水與其它電子裝備的疏失);而另一個來自性能本格派的聲音,則是將原因歸咎在Allante採用的前輪驅動設計,在操控樂趣與駕馭品質上還是敵不過採用後輪驅動的歐系對手。


內裝也是由Pininfarina一手設計、裝配完成,在典型的美式架構下,融入歐洲車慣用的駕駛導向設計,值得細心品味。

 
酒紅色內裝十分騷包,最吸引人的配備莫過於兩張附有12向電動調整的Recaro真皮座椅,而我們拍攝的這輛車均能正常運作,相當難得。

 
儀錶台下方左右兩側設有各類車內外照明、定速巡航、電動後視鏡與雨刷開關,控制邏輯與當時的美國車並無不同。

 

專屬銘牌徽飾,是當年美國車塑造質感與形象的常見方式。


扶手座設有煙灰缸、置物盒,零錢槽,以及油箱蓋與行李廂蓋開關,但就是不見置杯架,因為那時候還沒人想到這玩意兒。


彩色數位儀錶板是當時最炫目的高科技配備,多數車主都會加價選購,不過被投訴故障的案例不少,還好本次拍攝車都能正常運作。

珍稀現身,體驗後仍是好感

Allante初期搭載Cadillac自家代號HT-4100的4.1升V8引擎,可輸出170hp/32.5kgm最大動力,搭配四速自排變速箱,0~60mph加速可在9.3秒完成。這具引擎在當時的評價其實不好,馬力平平、耗油極兇;1989年趁銷售疲軟之際換裝排量更大的4.5升引擎,最大動力來到200hp/37.7kgm,0~60mph大幅縮短至7.9秒,總算有一絲跑格,當年與隔年的銷量又重回3000輛關卡,但仍與預期的6000輛目標有很大的落差。

Allante在每一個新年式車款上陸陸續續增加先進配備,包含自動吸附行李廂蓋、PASS防盜鑰匙、速度感應動力輔助轉向系統、駕駛座氣囊、循跡控制系統、可調阻尼電子避震、車庫搖控器…等。而最後一次升級是在1993年,可泣的是最後一輛Allante也是在同年7月下線,僅管短短半年時間數量瞬間衝高到4670輛,但仍無法改變Cadillac終止生產的決心,統計1987~1993年共7年的販售期,Allante共計生產約2.1萬輛。事實上,Allante停產其實在1991年就已定案,當時GM的財務赤字不斷擴大,必須當機立斷砍掉Allante這個賠錢貨。1993年式Allante異軍突起的原因,在於換裝全新4.6升Northstar北極星引擎,其295hp/39.8kgm強勁輸出搭配新型四速自排,0~60mph加速一舉挺進至6.4秒,極速竄升到230km/h,底盤亦換上新式主動式電子懸吊,性能總算能與Mercedes-Benz SL500並駕齊驅。

究竟有多少輛Allante引進台灣?年份又為何?如今無從查起,甚至在代理商的販售車型名單中也沒有它的影子,推敲是以接單引進方式少量販售,售價可能高達300萬元新台幣,當然也不排除有以留學生名義攜回國內。此次靠著因緣際會,我們接觸到這輛採European Red塗裝的1988年式Allante,不過實際了解後,得知是上一任車主自行將原有的珍珠白色改噴塗為酒紅色,兩色皆是當年主打色系,搭配在Allante身上皆有不凡品味。

現任車主大方地把車交給我們試駕,無奈拍攝當天刮風下雨,無法開篷駕馭,但是當驅策4.1升V8引擎時,低沉又帶有粗曠的聲浪絲絲入耳,是典型美系大排量的調調,而以低扭取勝的引擎設計,在優雅兜風時給予輕快的油門反應。此外,此車車齡雖高達30年,但保存堪稱完整,行進間底盤沒有過多異音,行路舒適性依然可圈可點,且路感不至過度模糊,均可看出Allante為打造豪華敞篷跑車所投入的心血。或許,Allante在GM史上被列為失敗的作品,但編輯部相信那無關產品本身,憑藉Allante獨特的身世背景,就值得美國車愛好者收藏。


Allante在美國的聲望不高,目前的玩家也屬小眾,不過此車在國內稀有度極高,奔馳起來更有股獨特的古樸優雅,不失收藏價值。

Cadillac Allante規格表

引擎型式 4.1升V8 OHV 16V
最大動力 170hp/32.5kgm
驅動方式 FF
變速系統 四速自排
懸吊結構 前/後:麥花臣
輪胎規格 225/60R15
長寬高  4539x1864x1308mm
軸距   2525mm
車重   1588kg


拍攝車款為1988年前期款式,搭載in-house的4.1升V8引擎,170hp輸出效率不高,當初不受美國人喜愛,但以現在收藏老車的心態來看,實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