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誰最划算?  VW vs. Skoda 四大級距正面對決

誰最划算? VW vs. Skoda 四大級距正面對決

瀏覽人次:91253

誰最划算?

VW vs. Skoda

四大級距正面對決

文 張家榮、陳彥文 責任編輯 張家榮2018/6/13
近期大幅降價且增加配備的VW,與原本依靠高C/P值獲得青睞的Skoda,兩者價差越來越小,且在同集團資源共享的前提下,誰比誰划算便成為準車主們關切的重點話題?就連試車組也對這兩個兄弟品牌感到難分軒輊,為此編輯部特別針對目前市場上最普及的四大級距,各自找出推薦車款,好好分析比較一番!

 

分組對決

Round 1
小型掀背級距
Polo vs. Fabia


Round 2
中型級距
Golf vs. Octavia


Round 3
中型休旅級距
Tiguan vs. Karoq

Round 4
5+2座休旅級距
Tiguan Allspace vs. Kodiaq

VW & Skoda品牌定位與價值

VW與Skoda這兩家車廠分屬不同國家,也有各自的發展史,且在經歷過二戰、冷戰與共產主義的洗禮後,最終在1990年代兩者交會,成為同集團下的兄弟品牌,以下簡述這兩家車廠的歷史及品牌定位。

VW起源
1930年代的德國,有鑒於汽車工業仍以製造豪華車款為主,一般平民百姓即便存一輩子積蓄仍無法購入,雖然當時已有設計師察覺到此現象,然而平民化車款依然只存在畫紙上,直到希特勒下令生產,並以990馬克為限(當時德國人民周薪約為32馬克),隨後進一步要求以599馬克為目標。然而不少設計師的草案卻因無法達標而胎死腹中,因此希特勒透過贊助費迪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的設計,打造出第一部原型車「KdF-Wagen」,並喊出「每週五馬克,你可以擁有自己的車」的口號,吸引德國人民投資,雖然最終此計畫也是無疾而終,然而卻促使了史上最長壽車款Beetle的誕生。

時間來到1937年,旗下有不少投資項目的德意志勞工陣線(Deutsche Arbeitsfront, DAF)創立了VW,並持續研發平民車,且接續費迪南保時捷的設計,並由時任Auto Union總設計師的Erwin Komenda替其設計外型,就是後來眾所皆知的Beetle,且是首度採用風洞輔助設計的車款。Beetle於1939年正式在位於狼堡的工廠生產,但很不巧的是,該年二戰爆發,該廠僅生產一款贈與希特勒的Type 1 Cabriot,隨後就因戰事需求改生產軍用車款。而VW再次生產民用車,則是在二戰後狼堡工廠被聯軍控制後,不過受限於規定產量極少,正式廣泛的大量生產是1950年後的事了,且除了Beetle之外,還陸續推出Type 2(T1)、Type 3等車款,並陸續收購多家品牌逐漸壯大聲勢,但VW依然以平民車為其產品特色。

時間邁入21世紀,VW想要跳脫原本國民車的路線,將品牌定位提升,因此在2002年重金打造旗艦房車Phaeton,並為其開闢了一條專屬生產線,意圖切入原本被Audi、BMW與Mercedes-Benz佔據的豪華房車市場。後續VW汲取了Phaeton的經驗,在旗下車款改款時,用上了精緻化與高質感的設計,提升整車價值;再者強化科技面的實力,例如DSG雙離合自手排變速箱以及TSI缸內直噴渦輪引擎,都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此外也透過將產品線擴大的方式,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並將觸手伸及休旅市場,陸續針對不同乘載需求的消費者推出Tiguan、Touran、Sportsvan等新產品,成功扭轉原本的國民車形象,朝更高的製造品質邁進。近幾年則是以MQB模組化平台,統合旗下品牌的內構設計,除了能有效降低成本外,VW本身亦可透過吸收Audi的設計提升本質;另一方面在主動安全系統上也獲得顯著進步,像是近期旗下車系在價格僅小幅度調漲的情況下,配備了ACC主動車距控制定速及AEB自動煞停系統,這都是VW透過科技面的應用,強化產品競爭力的成果。


VW大事紀
1934 希特勒下令打造人民可以負擔的車款,又稱「People’s Car」

1937年 VW品牌誕生

1938年 VW狼堡工廠成立

1939 Beetle開始量產

1945 盟軍接管狼堡工廠

1949 Type 2量產

1955 VW美國總部成立(VW of America)

1959 VW巴西廠設立

1969 VW收購Auto Union與NUS Motorenwerke(Audi前身)

1972 Beetle超越Model T成為全球銷售最多的車款

1974 初代Golf上市

1983 VW進軍中國市場

1991 受到捷克政府邀請收購Skoda股份

2000 全額收購Skoda股份,成為旗下子公司

2001 品牌首部超跑Nardo亮相

2002 品牌首部旗艦房車Phaeton亮相

2002 與Porsche及Audi的SUV合作計畫產物,首代Touareg亮相

2009 VW與Porsche達成合作協議

2012 收購Porsche成為子公司

 

Skoda起源
Skoda的誕生比起VW早很多,但這得追溯到Laurin & Klement這個品牌。1895年創立於捷克的Laurin & Klement,創始人為兄弟檔Vaclav Klement與Vaclav Laurin。在1905年,該品牌首部汽車誕生,名為「Laurin & Klement A」,一戰之後,因碰上生產問題而開始搜尋新生意夥伴,此時由Emil Skoda所創立的「Skoda Works」,就與L&K接上線了。1920年,Laurin & Klement正式被Skoda Work收購,後來則被Skoda作為品牌的高端等級銷售(例如Superb L&K版本),原本Laurin & Klement在Mlada Boleslav的廠房,則被Skoda Works作為生產基地。在二戰期間該工廠被聯軍幾近炸毀;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重建,並開始生產該品牌的第一部車「1101系列」。

冷戰期間,Skoda被迫與母公司Skoda Works切割,並納入共產經濟體下的一環,然而其優異的生產效率依然被完整保持,並陸續推出了Felicia與445 Octavia等車。然而時間來到1980年後,Skoda依然在生產1960年代的車款,這使其無法與現代化的對手競爭,直到後來共產主義垮台,捷克政府引進了VW集團與Skoda合作,而Skoda也在2000年成為VW集團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有了VW資源的挹注,Skoda在車款的配置有著更彈性的空間,並順勢擴大其產品線,2000年前的車款,原本僅有Felicia與Octavia,而在2000年後,除了Felicia換成Fabia重生,Superb也順勢加入;2006年Skoda則推出產品特性截然不同的Roomster,甚至後來還衍生出尺碼大一號的Yeti。2010年後則有都會微型車Citigo與Rapid加入陣中,至此產品線已屬豐富,2017年推出的Kodiaq則是Skoda在SUV領域的新嘗試,同年再度發表小一號的Karoq,讓SUV產品線更豐富。

重點是在進入2010年後,Skoda旗下車款紛紛邁入大改款週期,也同樣用上VW MQB模組化平台,外型也有顯著的設計感,對比起在冷戰時期的設計,是截然不同的感受。且為了要區隔品牌之間的定位,Skoda的設計係以簡潔取向,不過早期被詬病的耐用度問題有獲得明顯改善,也讓Skoda的車款逐漸受到消費者矚目。在耐用度與設計都逐漸精進的情況下,也讓Skoda的品牌形象漸漸拉升到以往VW的地位。

Skoda大事紀

1859 Vaclav Klement與Vaclav Laurin兄弟創立Laurin & Klement

1896 Laurin & Klement位於Mlada Boleslav的工廠成立

1905 Laurin & Klement首款量產車Laurin & Klement A發表

1924 由Emil Skoda創立的Skoda Works成為了Laurin & Klement的商業夥伴

1925 Skoda Works收購Laurin & Klement

1933 採用新底盤設計的Skoda 420發表

1945 Mlada Boleslav工廠完成重建,並開始生產戰後首部量產車1101

1948 Skoda脫離Skoda Works成為共產經濟體系一員

1959 Skoda Felicia首度引進美國,但因價格過高與耐用度問題,導致銷量欠佳。

1970 Skoda參與RAC Rally賽事

1980 基於Estelle的運動版本「Rapid」量產

1987 由Bertone設計的Favorit發表,獲得了銷售佳績

1989 天鵝絨革命(Sametova revoluce)爆發,捷克共產主義垮台,企業私有化

1991 VW收購Skoda 30%股份

1994 VW將Skoda股份提高至60%

1995 VW再將股份提高至70%

1999 首代Fabia發表

2000 Skoda成為VW的全資子公司

2001 新一代中大型房車Superb發表

2006 多功能用途的Roomster發表

2009 旗下Compact SUV產品Yeti發表

2010 中國取代德國成為Skoda主要市場

2017 Skoda首部SUV產品Kodiaq發表

小型掀背級距
Polo vs. Fabia

市場分析

台灣的小型掀背車市場多為國產車型占據,然而進口品牌憑藉著品牌形象與產品實力,意圖在此市場卡位,例如VAG集團旗下的VW與Skoda,就以接近國產車的價格提供消費者選擇。以Skoda Fabia來說,年初推出小改款車型,將原本1.2升NA引擎改為1.0升渦輪,並保留入門1.6升,形成高低階的配置;而剛推出大改款車型的Polo則是將動力統一為1.0升渦輪,並以配備差異與潮牌聯名的方式,吸引年輕族群青睞。

車系編成
Fabia的車系編成簡單易懂,原廠僅提供兩款動力並各自為一配備等級(1.6 MPI與1.0 TSI),因此消費者在選擇上就是單純以動力為考量;若是對空間有需求,則備有Combi車型,其與一般版同為兩種等級。而在車價上,等級間的價差約10萬元,考量到此級距的消費者多半以個性為主,對於空間的需求較少,因此推薦低油耗與稅金,且配備較豐富的Fabia 1.0 TSI。

相對來說Polo則為單一動力四種等級加上性能版GTI,以230 TSI來說除了入門版的Trendline、中階的Comforline與頂級R-Line版本、還有與Beats聯名的Beats版,至於GTI則為上市特式版,限量66部。車價方面,230 TSI R-Line與入門Trendline的價差為12萬元,GTI則為高一等級的112.8萬元,考量到230 TSI R-Line的配備與中階款Comfortline僅差在外觀套件,而聯名Beats版的配備則與Comfortline差異不大,因此推薦選擇配備與車價皆屬適中的Comforline版本。

 

配備機能
大改款Polo在配備編成上頗有誠意,屬中階級距的Comfortline車型即配備LED頭燈、8吋影音主機與雙區恆溫空調,還可選配10.25吋的數位儀錶;相形之下Fabia的配備彷彿落後一個世代,僅在多媒體支援與Polo相同水平,連Keyless都缺席;此外兩車天窗皆為選配,不同點在於Polo的天窗尺寸雖較舊款放大,但比起Fabia的「全景式」設計,Size差很大。安全配備上,兩車都配置6具氣囊,Polo則將主動安全系統(ACC、AEB等)列為選配,另一方面Fabia則連選都不能選,對於現在注重安全的消費者來說吸引力較低。

車身突破4m的Polo,軸距為2548mm,回饋到空間上則帶來了351升的行李廂容積,加上可下潛的底板,與6/4分離傾倒的後座椅背,讓Polo具有彈性的置物機能;相較之下Fabia則以2470mm的軸距取得330升的容量,並搭配方正的空間設計與6/4分離椅背,然而傾倒後的底板並非平整式,在長型物品的放置上較為不利,這點與印象中以機能取向的Skoda並不相符。


Polo全新設計的內裝採駕駛導向設計,並透過飾板的搭配創造出質感。


簡潔內裝向來是Skoda的正字標記,但相對給人有些陽春的感受。

Polo內裝機能

8吋Composition Media主機採用全新介面,並可由此更改車輛設定,還提供Apple CarPlay支援。


351L的行李廂空間,並具備兩段式底板設計,除可提高置物容量外,並可在後座傾倒後形成平整底板。

Fabia內裝機能

6.5吋主機提供Smart Link+手機連結,可使用Apple Carplay與其APP功能,但螢幕尺寸偏小。


空間機能是Skoda最大的特色,透過下挖式的底板與方正的行李廂設計,提供車主彈性的使用機能。

性能比拼
在動力編成上,兩者都採用1.0升渦輪引擎與7速自手排變速箱,然而調校上仍有差距。Fabia有110hp/20.4kgm最大動力,但最大峰值落在中高轉速,低速域的動力輸出相對來說是緩和取向;另一方面Polo則是有著115hp與20.4kgm,且最大扭力在2000rpm時就可全數輸出,在低速的表現相對較好。

而在操控方面,Polo以MQB平台為基礎,因此操控性或舒適性都有水準以上的表現,雖Fabia的架構並非最新世代,然而成熟且穩定的駕馭動態則是其最大特色,在山路上或許Polo會佔有優勢,但在一般道路上差異並不大,且兩者都有著輕手的轉向反應,很適合都會狹窄的用車環境。

推薦車款
新世代設計、底盤、引擎是Polo受推薦的關鍵,且79.8萬元的售價僅比Fabia的78.8萬元多出1萬元,卻可得到全新世代的設計理念,論競爭力,Fabia得要等到大改款推出才能迎頭趕上!

中型級距
Golf vs. Octavia

市場分析
中型掀背車是國內車市最熱門的級距之一,這點從各廠推出的車款或是銷售量都可以看得出來,在2017年的新車銷售量上,Golf與Octavia分別位居非豪華進口轎車的第二名與第十名。
不過VW與Skoda這兩個品牌在此級距的產品策略就有著明顯的差異,VW Golf以五門掀背為其主力車款,並衍生出旅行車款與加高車頂的休旅車款(現已獨立為Sportsvan車系),從1974年發表第一代車型至今已有44年的歷史,是車壇少數的長青車款,也可說是VW的招牌,再加上Golf近年多主打運動性能,進而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青睞;而Skoda Octavia則是主打實用性,無論是旅行車或是房車,都具有比同級車更大的空間機能,房車車型的尾廂開啟方式也採用連後擋一同開啟的掀背設計,讓行李廂更好運用,瞄準家庭買家。

車系編成
在車系編成上,兩車都提供相當多元的選擇,光是動力Golf就有1.0升、1.4升以及性能版的GTI、GTI Performance與Golf R等5種規格,Octavia也有1.0升、1.4升、1.8升與性能車型RS;再依車型來分,Golf有Hatchback、Variant,Octavia分為Sedan與Combi各兩種車型,若再加上不同配備等級,準車主肯定看得眼花撩亂。因此,試車組將選出兩部最值得入手的車型等級進行比拼。
以Golf而言,會考慮此車的買家大多是看上運動性能,不過要直上性能版的GTI得付出144.8萬元,性能最強的Golf R售價更高達188.8萬元,若不夠熱血恐怕難以接受。因此試車組最推薦的車型是280 TSI Highline,不僅動力充足、配備也相當具有水準。Octavia的準車主理應看上的是其優異的空間機能,故車型部分Combi是較佳的選擇;動力方面,考量到家庭用車會有較大的載重需求,1.4 TSI動力較足,而1.8 TSI雖然動力更強、配備更豐富,但多了四輪驅動系統,使得油耗甚至比2.0升的RS還要高,考量到日後的經濟性,1.4 TSI是Octavia車系中較值得入手的選擇。




Golf車系最為人知的車型應屬性能版的GTI,不過考量售價與配備豐富度,280 TSI Highline更值得推薦。


Octavia的車系編成相當多元,從入門的1.0升動力到擁有220hp最大馬力的RS版本都提供Sedan與Combi車型,試車組認為Octavia Combi 1.4 TSI最符合大眾車主的需求。


配備機能
前文提到Octavia具備的優勢就是實用的空間機能,Combi車型的行李廂空間表現更是優異,在未將後座椅背傾倒的狀況就有610公升,傾倒後更達到1740公升;而Golf後座傾倒前行李廂容積380公升、傾倒後1270公升雖然也足敷使用,相較之下可見Octavia的優勢,置物空間也是Octavia規劃較為豐富。
不過在配備上,Golf 280 TSI Highline就豐富許多,除了配備12吋數位儀錶、駕駛座電調椅、座椅加熱這類豪華配備外,為了強調運動性,還具有換檔撥片,更有操駕樂趣。而在2018年式起,VW幾乎所有新車都標配ACC主動定速巡航、AEB自動緊急煞車系統與駕駛者疲勞警示等三項主動安全科技,Golf作為主力車款當然也在其中。雖然Octavia擁有全車9具氣囊,但主動安全配備卻不是標配也無法選配,更別說已是許多國產車標配的Keyless,在Octavia得要買到1.8 TSI以上才是標配,這都使其在配備表上遜色不少。
除了配備表上看得到的項目之外,Golf的內裝在質感營造上用上許多金屬、鏡面材質,Highline車型甚至標配車室氣氛燈,讓整體氛圍不像是平價車款;而Octavia就顯得陽春許多,較值得讚許的就只有中控的8吋主機,具備SmartLink功能可連接智慧型手機,不過Golf的主機也有相同功能。


Octavia內裝較為平實,配備不若Golf豐富,空間機能為其強項。


Golf內裝運用多樣材質且較具設計感,高規車型更加入許多舒適豪華配備。


Octavia內裝機能


全車系標配皮椅,不過無論哪個等級都並未有電動椅。


乘坐空間比Golf略大一些,全車9具氣囊也是Octavia受到關注的項目。


行李廂空間是Combi車型的最大優勢,最大可達1740公升。


Combi車型將電動尾門列為標配,載運物品更加輕鬆。


主機同是8吋,也具有與智慧型手機連接的功能,不過只提供英文介面。


Golf內裝機能

國人喜愛的皮椅在280 TSI Highline與R-Line才是標配,其餘規格都是織布座椅。


後座空間在同級車中已屬優異,並具有後座出風口,在Highline車型還可選配全景天窗。


全車系標配8吋音響主機,操作介面與Octavia相似,並多了Aux-in接口。


12吋全數位儀錶是VAG近年在高規車型主推的配備之一,不只酷炫,更能顯示豐富的資訊,相當實用。

性能比拼
Golf和Octavia在同集團資源共享的情況下,不只引擎同樣是代號EA211的1.4升渦輪增壓引擎,變速箱都是7速DSG變速箱,就連底盤都同樣採用模組化MQB平台,甚至許多人會將兩者視為雙生車款。確實單從數據來看,兩者動力幾乎沒有分別,最大馬力皆是150hp,最大扭力也都是25.5kgm,僅在原廠公佈的0~100km/h加速成績有些許差異,Golf為8.2秒,Octavia為8.3秒,但僅0.1秒的差距在這種不特別強調性能取向的車款上,幾乎無法反應在駕駛感受上。
然而,由於兩者車身有著截然不同的設計,Golf為Hatchback,而Octavia為Wagon,因此雖然是同樣的底盤架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調校。Golf身為德系鋼砲車款的代表之一,在操控樂趣自然有更多著墨,加上短小的車身,動態具有相當富有運動性的協調表現。至於Octavia儘管同樣是MQB模組化平台的產品,但由於產品定位的緣故,調校偏重舒適性,不過藉著MQB本身優異的條件,Octavia還是有著不錯的操控性,使車身在台灣蜿蜒的山路中不至於有過大的側傾。此外,雖然車身較Golf長了近210mm,但迴轉半徑卻只有5.26米,比Golf還要小,靈活度不打折扣。


Octavia調校注重舒適度,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Golf的動態表現十分協調,在兼顧運動性的同時也保有一定的舒適度。


在集團資源共享的情況下,Golf與Octavia採用同樣一具1.4升渦輪增壓引擎,最大動力150hp/25.5kgm。


兩車變速箱皆是七速DSG,具有換檔迅速、動力傳輸直接的優點。


推薦車款
推薦Golf的因素就在於配備與質感,不只具有極具科技感的數位儀錶,就連ACC、AEB兩項主動安全配備都是標準配備。而Octavia唯一的優勢就只有空間較大,在兩者僅有1萬元價差的狀況下,選擇Golf較為划算,若對乘用空間有更大的需求,別忘了還有Golf Variant可選!

 

中型休旅級距
Tiguan vs. Karoq

市場分析
休旅車市場成長率連年攀升,各家車廠無不推出新車款搶攻這塊新興市場,國內尤其以百萬左右的車款最受矚目,選擇也橫跨國產與平價進口品牌,十分熱鬧。
在VAG集團陣營中,藉由模組化底盤,打造旗下各品牌不同級距的車款,VW在此級距中以Tiguan應戰,最入門的280 TSI Trendline售價僅109.8萬元,雖然配備較為陽春,但此策略也成功吸引不少目光;Skoda過去雖有Yeti、Kodiaq等車,但在中型SUV級距中一直缺席,直到Karoq於去年中登場才將戰線補齊。在國內,則是五月才剛加入戰局的新車款,正式售價為109.9及125.9萬元,先前試車組到綠島搶先體驗到它的魅力。此外,兩車不約而同的都將ACC主動定速巡航系統與AEB自動緊急煞車系統列為全車系標配,可見在打得火熱的百萬休旅級距中,ADAS進階輔助駕駛系統是一項重要指標。

車系編成
車系編成上,Tiguan提供汽、柴油多種不同動力,包括280 TSI、330 TSI、380 TSI與400 TDI,各規格除了動力差異外,配備也有相當大的差異,不過售價124.8萬元的280 TSI Comfortline就已能滿足一般大眾的需求,也是試車組最推薦的等級。若是想要更多豪華配備,可選擇330 TSI或是400TDI Highline,除了酷炫的數位儀錶、功能更強大的9.2吋中控主機,還多了四輪驅動與駕駛模式切換系統;想追求動力性能,Tiguan也有與Golf GTI同樣採用EA888 2.0升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達到220hp的380 TSI R-Line Performance。
相較之下,最新發表的Karoq只有單一動力規格,並有菁英版與尊榮版兩種配備等級,上市初期提供優惠價106.9與119.9萬元。有別於過去Skoda習慣在入門版以陽春配備但低價的策略,Karoq兩個版本的差異只在外觀/舒適配備以及車側盲點、後方來車警示系統,重點配備如ACC、Varioflex座椅都是全車系標配,不過入門版的空調並非恆溫,且尊榮版有著此次Skoda強調的LED智慧頭燈系統,儘管價差達16萬元,試車組仍建議選擇尊榮版。




Tiguan具有多種編成,無論是追求豪華或性能,都有對應車款能滿足,但以C/P值而言,280 TSI Comfortline最值得推薦。


Karoq目前僅有單一動力,選擇較少,尊榮版具備更多主動安全配備,較值得入手。

 

配備機能
休旅車款會熱門的主因,無非是更實用的空間,單以數據來看,Tiguan由於車長比Karoq多出104mm,因此行李廂容積達到615升,比Karoq的479升多了136升。不過在空間變化上,Karoq標配Varioflex聰明變後座椅,不僅後座左右兩側可以獨立前後滑移,還可各自獨立拆卸或向前收折,甚至可以只將中央座椅拆除,變成獨立四座配置,此時還可左右滑移,若將座椅全拆卸,最大容積可達1810公升;而Tiguan則只有常見的4/2/4分離及前後滑移功能,空間靈活度Karoq略勝一籌。
除了空間之外,舒適性也是SUV車款重視的項目,從這方面來看,Tiguan在280 TSI Comfortline標配三區恆溫空調可說相當有誠意,而座椅雖然同樣都是運動造型皮椅,但Tiguan擁有多色選擇還有前座座椅加熱,材質也較Karoq有質感。至於科技性,兩者並沒有太大差異,惟Tiguan能額外選配自動停車、環景系統、HUD、進階音響系統以及後座側氣囊,而Karoq則較注重主動安全科技,除了兩者皆標配的ACC、AEB,還多了車側盲點與後方車流警示,其中AEB還支援倒車自動煞停功能。


Comfortline以上規格的內裝皆採同樣配置,但並未配備數位儀錶與9.2吋中控主機。(圖為400 TDI Highline版)


內裝質感Karoq已頗具水準,可惜的是全景天窗必須選配。


Tiguan內裝機能


Tiguan具多種內裝配色可選,座椅也具備角度調整與前後滑移功能。


後座不僅有空調出風口,更標配三區恆溫。


全景天窗為380 TSI R-Line標配,其餘車型若未選配則以置物盒取代。


行李廂在5人座下就有615升,後座椅背傾倒後不僅可擴充至1655升,也相當平整。

 

Karoq內裝機能

後座以實用為主,除了摺疊餐桌,還規劃許多置物空間。


標配的Varioflex聰明變後座椅可完全拆卸,到戶外野餐也不怕沒位置坐。


由於車身較小,行李廂在標準模式下只有479升,將座椅前移則可達588升,不過將後座卸下後,可擁有1810升的大空間。


除了便利的ACC,車側盲點、後方來車警示與前後AEB皆是尊榮版車型標配。


車門的Logo照地燈以及車內氣氛燈,讓以實用為設計理念的Karoq增添一些豪華感受。


 

性能比拼
雖然兩者同樣架構於MQB模組化平台,不過動力與底盤都有差異,動力方面,Tiguan採用的是1.4升的渦輪增壓引擎搭配六速自手排變速箱,而Karoq則是新款的EA211 Evo引擎,排氣量為1.5升,並搭配七速DSG自手排變速箱,最大動力兩者同樣是150hp/25.5kgm。雖然動力輸出相同,不過Karoq在性能數據上0~100km/h加速只需要8.6秒(原廠數據),比Tiguan的9.2秒快了0.6秒,原因除了新的引擎與變速箱可能搭配較佳外,車重相差154kg也是一大關鍵。除了加速能力之外,節能性更是都會型SUV所注重,兩者都具備ACT汽缸休止技術,可在低負載時以兩缸運作,不過Karoq較新的動力配置讓油耗表現更好,達到16.8km/L,與Tiguan的15.9km/L相差0.9km/L。
底盤部分,Tiguan後懸採用獨立多連桿結構,不僅後座舒適度相當好,經過道路坑洞不會感受到過大的衝擊,懸吊支撐性也十分優異,擁有相當穩定的動態表現;而Karoq後軸採用扭力樑結構,這種非獨立懸吊使路面彈跳感受較為明顯,行路質感較差,所幸在調校得宜的狀況下,也擁有還算平穩的動態表現,並不會顛簸到難以忍受。

Tiguan擁有前後獨立的懸吊設計,不僅擁有穩如泰山的動態,也保持良好的舒適性。


Karoq的後軸採用扭力樑結構,彈跳較明顯的路感讓行路品質打折扣。


已上市近兩年的Tiguan採用1.4升渦輪引擎,動力數據與Karoq相同,但實際油耗表現較為遜色。(能源局公布)


Karoq採用Skoda首見的1.5升渦輪增壓引擎,擁有ACT技術,並且著重經濟節能調校,使其擁有16.8km/L的油耗表現。


Tiguan 280 TSI搭配的是6速DSG自手排變速箱,已是相當成熟的產品,換檔邏輯、速度都令試車組有深刻的印象。


Karoq採用7速DSG自手排變速箱,以經濟節能為主,與過去DSG強調性能不同。


推薦車款
Karoq與Tiguan的配備並沒有太大差異,質感方面則是Tiguan勝出,然而Karoq的售價並沒有比較實惠,是Karoq落選的主因。此外,雖然Karoq有著較新穎的引擎與變速箱與多變的空間機能,但Tiguan具有採用獨立懸吊所帶來的行路質感無法取代,而空間方面,Tiguan雖然靈活度不如Karoq,但由於車身較大,事實上也有不差的表現。

5+2座休旅級距
Tiguan Allspace vs. Kodiaq

市場分析
相較打得火熱的中型SUV,5+2座SUV的市場顯得較為和平。不過近年露營風氣漸長,5+2座若將第三排座椅傾倒,行李廂空間比標準尺碼SUV更大,還多了兩個座位可以應急。因此市面上同屬此級距的5+2座SUV選擇雖然不多,但仍在市場中保有一定的銷售成績。
VW Tiguan Allspace與Skoda Kodiaq都是2017年才加入戰局的新車款,不僅同樣架構於MQB平台、車身尺碼相近,就連動力規格也採同樣配置,可見兩者血緣關係之深厚。售價方面,兩者的各個等級價差皆在10萬元以內,因此當作為對手時,也格外難以抉擇。

車系編成
Tiguan Allspace作為Tiguan的衍生車型,在車系編成上與Tiguan相似,提供280 TSI Trendline、Comfortline,330 TSI Highline與400 TDI Highline,唯獨少了性能取向的380 TSI R-Performance,推估應是5+2座SUV較屬於家庭實用取向,追求性能的買家較少之故。從配備來看,280 TSI Comfortline就相當完善,不過作為出遊用車,行駛路況不佳道路或非鋪裝路面的情況在所難免,因此試車組推薦400 TDI Highline,除了因其具備足夠應付輕度越野的4 Motion四驅系統,柴油引擎強勁的低轉扭力更是滿載出遊的利器,即便是平日作為通勤用車,柴油引擎也具備經濟優勢。
而Kodiaq的編成同樣提供1.4 TSI、2.0 TSI與2.0 TDI三種動力、共四個車型等級,且無論是動力、配備或定價都和Tiguan Allspace有著雷同的策略,因此我們同樣推薦2.0 TDI車型。


5+2座SUV大多作為出遊用車,具備充足的動力與經濟性是重要考量,因此推薦400 TDI Highline。


Kodiaq編成配置與Allspace幾乎相同,故同樣是動力考量,推薦2.0 TDI尊榮版車型。


配備機能
Tiguan Allspace 400 TDI Highline是頂規車型,內裝配備特別著重在豪華科技感,包括12吋數位儀錶、9.2吋主機與自動停車輔助系統都列為標配,較為可惜的是全景天窗得要額外選配;而Kodiaq的配備雖然看起來沒Tiguan Allspace豪華,但都是相當實用,例如Allspace需選配的全景天窗、HHC上坡輔助系統都是標準配備。至於買家在意的主動安全科技部分,Tiguan Allspace標配ACC定速巡航系統與AEB自動緊急煞車,而Kodiaq雖然將這兩項配備列為選配項目(Skoda Taiwan說明:第一批引進車型之ACC與AEB為加價選配項目,自第二批引進版本起已改列為標準配備),但除此之外還提供車側盲點、後方來車警示系統與HHC上坡輔助系統,而被動安全更有全車9具氣囊,防護性更勝僅有7具氣囊的Tiguan Allspace。
空間表現上,在7/5/2人座模式下,Tiguan Allspace行李廂容積分別是230/700/1775升,Kodiaq則是270/630/2055升,數據看來兩者各有所長。而乘坐感方面,由於車身尺碼相近兩者的第二排並無太大差異,不過在第三排由於Tiguan的車尾設計,使頭部空間十分受限,即便只是應急,要容納成人仍有困難。相對而言Kodiaq雖然稱不上舒適,至少不會有歪著頭才能入座的情形,短途應急仍屬堪用。


Tiguan Allspace標配各種好料,極具豪華、科技感。


Kodiaq身為品牌旗艦車款,雖豪華度不及Tiguan Allspace,但內裝質感毫不遜色。


Tiguan Allspace內裝機能


後座具備前後滑移、角度可調等功能,加上支撐性足夠的座椅帶來相當舒適的感受。


第三排由於頭部空間受限,不適合成人入座。


對三排座車型來說,後座出風口是必要配備,三區恆溫則更加分。


行李廂空間在5/7人座模式下分別具700/230升,雙層設計讓空間更實用。


Kodiaq內裝機能

第二排空間相當寬敞,並具備三區恆溫空調,讓後座相當舒適。


雖然座椅離底板相當近,使座姿猶如坐板凳一般,但至少頭部空間充裕,仍可作為短程應急使用。


行李廂空間在5/7人座模式下具630/270升,不過椅背傾倒後有些許段差。


車門具有Skoda特有的雨傘收納孔,雖然不如Rolls-Royce那般精緻,但也是少見的貼心設計。


性能比拼
同樣隸屬於VAG集團,共用動力單元是相當合理的配置,不過Tiguan Allspace與Kodiaq對同一具引擎卻有著不同的調校,Kodiaq壓縮比16.2:1,較Tiguan Allspace的15.5:1高一些,使扭力峰值提前在1750rpm就能湧現,因此雖然最大輸出同樣是40.8kgm,但Kodiaq開起來會比Tiguan Allspace輕快一些。然而,如此設定雖使峰值扭力提前湧現,但相對高速延伸性略差,這也反應在加速性能,Kodiaq的馬力重量比優於Tiguan Allspace,不過0~100km/h加速卻慢了0.5秒。
所幸載著家人要比拼加速的機會並不多,行路舒適性才是重點。兩者底盤採相似架構,不過卻有著不同的調性,Allspace的懸吊設定偏向舒適,與過去對歐系車偏硬朗的設定略有不同,或許是針對北美市場喜好的設定;而Kodiaq就有著Skoda一貫的表現,硬朗之中略帶Q度,同時保有清晰的路感與舒適度。


Tiguan Allspace雖是Tiguan的衍生車型,但動態並不若Tiguan一般動感,而是偏向舒適取向。


Kodiaq的懸吊硬中帶Q,行路質感相當出色。


雖然兩者採用同樣一具2.0升柴油渦輪增壓引擎,不過調校卻有所不同,Kodiaq將壓縮比提高,峰值扭力轉速域提前,相對高轉延伸性較差。


變速箱同樣採用7速DSG自手排變速箱,與高扭力的柴油引擎搭配下,帶來優異的油耗表現,兩者在能源局測試皆有將近16km/L的成績。


 

推薦車款
作為載著全家人出遊的5+2座SUV,舒適與安全性是最該重視的項目,雖然Kodiaq的ACC與AEB必須選配,

Kodiaq不只將ACC與AEB列為標配,全車9氣囊也是Tiguan Allspace即便多花錢也無法獲得的配備,此外,第三排空間雖然在5+2座SUV都難有優異表現,但Kodiaq的第三排起碼能應急,這兩點是受推薦的主因。其次則是行路感受,Allspace在過彎時,容易有較大的側傾,若是易暈車的體質就不適合乘坐,相對來說Kodiaq行路性較為穩定,對操控性有加分作用。

總結報告

綜觀以上四大級距對比分析,可看出VW在產品實力上依舊占有優勢。就以Polo對Fabia來說,前者挾帶著全新大改款身分,用上新世代的引擎、底盤與內裝設計,並開出80萬元內的售價,比起依然是上一世代的Fabia與同樣約80萬元的價格帶,大改款Polo競爭力較高不在話下。

高C/P值的結論有重大逆轉!Golf與Octavia的對決,前者有數位儀錶、高質感內裝,以及將ACC與AEB列為標配的優勢,對比起僅有空間優勢的Octavia,Golf尚有Variant車型可以應對,加上Golf的價格僅比Octavia高出1萬元,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Golf的等級選擇彈性與C/P值都較高。

在中型休旅方面,現在已是兵家必爭之地,VW的Tigaun在市場上奮戰已久,面對來勢洶洶的競爭對手,以廣泛的車系編成應對;而面對自家兄弟Karoq的挑戰,兩者在配備並未有太大差異的情況下,Tiguan以較優異的質感與和Karoq差不多的價格,展現出較為強勢的競爭力,此外還以獨立懸吊的行路質感取勝。

5+2七人座SUV車款上,Kodiaq則是以豐富的安全性,包含9具氣囊與更全面的主動安全系統,加上更為實用的第三排空間,勝過了Tiguan Allspace;此外Allspace側傾較大的動態,對比Kodiaq相對穩健的表現則是高下立判,更不用說Kodiaq價格較實惠,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可是利多。

總結來說,VW與Skoda這兩個品牌,早期是各自鼎立且互不干擾,在VAG集團中的定位也是如此,由Audi面向頂級客群、VW負責中階族群、Skoda則是訴求以預算為導向的消費者。不過VW在近幾年將價格陸續下修,並端出主動安全配備與高質感鋪陳等牛肉,讓消費者開始注意到VW的高C/P值;而Skoda早期的車款可是相當陽春,質感也不佳,近幾年卻逆轉頹勢,透過全新設計手法提升質感,雖價格也同步調升,但透過「All for You」專案,以更低的保養成本吸引注重養車開銷的消費者。

然而在VW極力推展新世代設計的時候,Skoda Taiwan必須思考透過豐富配備編成,或者再將價格下修的方式,區隔出與VW之間的市場;如此才能化解同門相鬥的窘境,各自獲得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