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定偎這過 嚨無來加油

不誇大 不作假 講真話 夠客觀

目中無敵!!  BMW歷代M5大集結 F90 M5激駕實戰

目中無敵!! BMW歷代M5大集結 F90 M5激駕實戰

瀏覽人次:34315

目中無敵!!

BMW歷代M5大集結
F90 M5激駕實戰

文 蔡謹謙、陳宗懋  攝影 謝昌華  責任編輯 蔡謹謙2018/7/25
論及Sports Sedan,絕不能不提開創「超級房車」級距的M5,歷經三十餘年、六個世代的車系演進,其發展儼然是近代動力科技的進化縮影,更象徵追求極致的M Car精神!在新世代F90 M5登陸國內之際,編輯部特別號召歷代車型齊聚一堂,先探究不同時代背景下的M5性能奧義,再奉上全新F90車型的深度激駕。

「M砲」車迷準備好了沒?熱血滿點的M5特輯正式登場!

Generation 1
E28 M5

M房車開端

車輛協力 權上國際車業
●生產年份:1985~1987●引擎型式:3.5升L6 DOHC 24V●壓縮比:10.5(歐規M88)、9.8(美規S38)●最大馬力:286hp/6500rpm(歐規M88)、256hp/6500rpm(美規S38)●最大扭力:34.7kgm/4500rpm(歐規M88)、33.7kgm/4500rpm(美規S38)●排檔型式:5MT●車重:1498kg

初代M5乃基於代號E28、隸屬第二世代的5系列而生,為BMW旗下首款「以M之名」房車,然而需留意的是,它其實並非首輛M部門經手調校的房車,代號E12之第一代5系列已率先具備M535i高性能衍生編成,故初代M5可視為承襲其精神。5系列整體發展進入第二世代後,先前擔綱性能門面的M535i同樣存續,但當時原廠有個大膽創舉,即打造出性能可媲美一線跑車的房車,此等概念下最直接、簡便的方式即以M535i做為基礎再行強化。有鑑於此,初代M5乃移植M535i車台,不過由於當時M535i所採用的M30引擎為SOHC設定,即便強化也無法達到原廠預期的目標,故M部門手邊的選項就僅剩首輛Supercar—M1上採用之M88機體,況且其自1978年起便已投入量產的歷史亦堪稱成熟,最終動力心臟便由M88出線。

M88機體本已擁有短衝程等適合高轉運作的環境,且在六喉獨立進氣及Bosch推出之Motronic電噴系統加持下,286hp輸出不僅為近代BMW旗下首款高性能直六機體,搭配五速手排變速箱可驅策初代M5於6.5秒完成百公里加速衝刺,極速更高達245km/h,頗具挑戰當時Ferrari入門車款328的實力。至於底盤部份,第二代5系列為獲得更優異的駕控表現,部份取經自E23初代7系列設計,將前方麥花臣懸吊下方支臂改以雙連桿型式。

初代M5到了後期推出美規版本,與歐規動力完全不同,採用S38機體,不過受限當時排污法規限制,出力調降至256hp/33.7kgm。S38引擎自1986年起量產,可視為M88修改而來,起初專供北美市場使用,不過最終卻接替M88的地位,直至1995年才由其它機體取代。S38與M88相較雖同樣採用六喉獨立進氣,但壓縮比降至9.8,排氣歧管設計也再經最佳化,而即便出力受限法規有所調降,正時鏈條強度卻提升,整體仍具備一定程度進化。初代M5堪稱生命週期最短的一代,前後僅生產約2千餘輛,而其初代高性能四門房車的地位,已成為玩家眼中的逸品。


由於當時高性能房車尚處於萌芽階段,E28 M5堪稱為此級距開啟先河。


M88乃基於M49競技化引擎而來,包括六喉獨立進氣、電控噴射系統等設計,不難想像發表當時的震撼程度。


五速手排行程頗長,各檔位清晰度佳,當今某些歐系性能車款手感仍是如此。

運動風格潛藏其中
對於M5此等豪華性能房車始祖、且數量稀少的初代車型,能見到本尊相信愛車人士無不興奮,當我們抵達集合點後,不消多說,角落那輛外觀充滿方正、古典線條的車款想必就是E28。然而令我們有些意外的是,扮相並不張狂,若不注意車頭徽記等小特徵,還真不容易聯想它是輛擁有逾280hp、零百公里加速6秒台的車款,堪稱後續世代設計風格的前例。

進入車艙後,對照停佇兩旁的現代車款,彷彿透過任意門穿越時空,除了造型與外觀同樣剛正且具古典味,經手工打造的內裝亦可察覺在當時用料應屬不俗,另由於不見華麗的電子配備,諸多燈號乃由機械原理觸發,可想而知工程師的智慧。然而當下最令我們訝異的是人因工程設計,5系列自第二代E28車型起,中控台納入向駕駛者傾斜的元素,可想而知在激駕時各項操作亦屬就手,另其座椅內部似乎為彈簧設計,能與身體曲線服貼,且不論前後座同樣具包覆考量,雖它是輛中大型豪華房車,但仍有些難想像本車已誕生近30年之久。

啟動引擎發現,飽滿的聲浪與現今諸多性能車款相較可說毫不遜色,而依試車組先前經驗,動態奔馳下能感受六喉獨立進氣帶來的直接感,且由基礎規格來看此具引擎頗著重高轉取向,除6秒台破百的實力不假,因沒有電子系統協助,推測欲重踩油門使車尾滑移應非難事。至於駕控表現方面,亦不難察覺早期德系車那般優異的穩定感,少了電控系統補償,僅憑機械調校也能滿足動態與舒適需求,過彎轉向手感同屬協調,雖因車身尺碼使整體靈活度略不及3系列,但以現今標準衡量其駕控依舊頗具水準。

本車馬力數據可與當時Ferrari 328互別苗頭,且外觀相當低調,堪稱早期「羊皮狼」的代表。


手工打造的內裝具濃厚古典味,車主用心維護的程度亦令人感動。


前座兩張座椅均採電動調整(包刮頭枕高低),不難想見當時的豪華程度。


中控台向駕駛座傾斜,實際體驗各項操作相當就手。


緊貼儀錶板右側的旅程電腦在當時堪稱先進配備,至今仍可正常操作,可見BMW的品質經得起時間考驗。


座椅乘坐感受可謂舒適與包覆兼具,而且獨立腿靠調整在當時即已出現。


後座椅背凹陷具備側向支撐考量,且從表層狀況可見保存相當良好。


BMW早將儀錶板設計得相當簡潔,此等風格至全數位化前仍持續流用。


緊貼車內後視鏡各項燈號為警示用途,而指示過熱的「Overheat」被設計得最靠近駕駛者且尺寸較大,對照其性能定位頗令人玩味。


Generation 2
E34 M5
Touring車型初登場

車輛協力 小連車坊
●生產年份:1988~1995●引擎型式:3.6升L6 DOHC 24V(歐規前期、美規)、3.8升L6 DOHC 24V(歐規後期)●壓縮比:10.0(歐規前期、美規)、10.5(歐規後期)●最大馬力:315hp/6900rpm(歐規前期、美規)、340hp/6900rpm(歐規後期)●最大扭力:36.7kgm/4750rpm(歐規前期、美規)、40.8kgm/4750rpm(歐規後期)●排檔型式:5MT、6MT(末期升級)●車重:1670kg(3.6L版本)、1650kg(3.8L版本)、1720kg(Touring)

M5在跨入第二世代後,最顯著的改變即首度新增官方稱做Touring的旅行車型,不過並非一開始就納入編成,而是後期追加版本,也因此受生產週期較短,也可能是首款Touring接受度不高等影響,至E34 M5落幕前Touring車型僅生產不到千輛,導致流傳至今相當稀有。第二代M5的動力沿用自初代美規版本之S38機體,不過較特別的是常規動力編成包含共享自E31八系列的V8型式M60引擎,只是輸出水平因定位考量自是不及S38。

回歸S38引擎,因應改朝換代,輸出水準必須有所提升,原廠初期將S38引擎進行擴缸,自3.5升增加至3.6升,增加的排氣量來自略微拉長的衝程,壓縮比也因此提高至10.0。此外,在週邊部件方面不但增加可變長度進氣歧管,排氣頭段也採用等長設計,使整體動力表現達到315hp/36.7kgm,對於M5來說首度突破300hp大關,搭配五速手排變速箱可於6.1秒完成百公里加速,極速亦首度達成電子限速250km/h的境界,實力強悍不在話下。

E34世代M5發展至後期時,一方面為抵禦對手Mercedes-Benz的進犯,動力再度提升,原廠再次拉長S38引擎的衝程,使排氣量增加至3.8升,壓縮比更提高到10.5,而為同時增加空氣吞吐量,進排汽門與節氣門尺寸均擴大,且點火方式亦改採直接點火,另外為了抵消衝程增加後的運轉慣性,活塞改採輕量化部品,因此擴缸後依舊能仰賴轉速堆疊出大馬力。S38引擎擴缸後能於6900rpm爆發340hp,最大扭力也提升至40.8kgm,使零百公里衝刺表現縮短至5.9秒,不過可惜的是隨著E34 M5停產,S38機體亦走入歷史。另一方面,第二代M5發展至晚期為提升高速巡航經濟性,變速箱升級為六速手排,且新增ASC+T電子輔助系統(當今DSC的前身),開啟了朝向電子化邁進的步伐。


E34為M5首度發售Touring旅行車款的世代,當時產量不多,至今成為珍寶。


後期車型搭載之S38機體已擴缸為3.8升,不但擁有340hp優異輸出,亦採用時下盛行的直接點火設計。


六速手排變速箱為後期車款專屬,主要以提升巡航經濟性為主。

動態表現均衡受控
令我們再次感到十足幸運的是,此回大集合的E34 M5就是數量稀少的Touring車型,更是配置3.8升動力與六速手排的後期版本,第一眼望向它時,整體外觀方正,但車身勾勒的線條已可隱約感受流線考量,搭配向後平推的尾廂,呈現大器氛圍,另較特別的是,引擎蓋為前翻開啟,在當今共六個世代M5中可是唯一。第二代M5的內裝已不若先前充滿古典味,中控台造型及細部按鍵等設計,已初具現代車款規模,如雙區恆溫空調、EDC阻尼可調減震筒等當代配備已能得見,均使豪華感受更為提升。

動態表現方面,340hp的輸出對照車重,換算馬力重量比僅有5kg/hp出頭,也因此不難想像性能表現。不過依試車組先前實際駕馭發現,日常轉速域輸出特性並不算活潑,換言之即使動力強勁,油門仍容易掌控,高轉速域才能感受「轉性」的一面,且一路往最大馬力峰值轉速攀升的過程中,出力愈趨帶勁,搭配六速手排變速箱,再加速的動力回饋非常即時。至於底盤反應,E34 M5曾給我們轉向手感鮮明的印象,而當我們正懷疑,Touring高聳尾廂及長軸距是否帶來操控負擔時,卻發現原廠對動態表現高明的一面,搭配前述提及相對線性的油門反應,即便缺乏完整的電子穩定系統輔助、車重也不算輕,動態亦相當協調。而直線路段高速貼地性及低速亦不死硬的路感,整體優異的均衡度及協調性,讓它的樂趣並不亞於現今性能車款。

M5在跨入E34世代後,車身線條已加入流線化思維,連同Touring定位展現出大器美感。


中控台設計已不再呈現一派古典風格,但仍維持朝向駕駛座的基本格局。


座椅不僅符合人體工學,亦具備多向電動調整與三組記憶功能。


後座舒適表現同樣具一定水平,內部填充泡棉亦頗為紮實。


刻度高達300km/h的車速及油溫錶透露出不凡的性能氣息,里程等訊息則升級為數位顯示。


雙區恆溫空調及旅程電腦在當年可是豪華配備,只有所謂的高級車才能擁有。


全景天窗採前後均可開啟的設計,且延伸至後座乘員頭頂上方,放眼現今車壇實屬難尋。


拜Touring車型所賜,尾廂不僅平整開闊,且深度表現佳,堪稱性能RV車款亦不為過。

Generation 3
E39 M5
首見V型缸體

車輛協力 小連車坊
●生產年份:1998~2003●引擎型式:4.9升V8 DOHC 32V●壓縮比:11.0●最大馬力:400hp/6600rpm●最大扭力:51.0kgm/3800rpm●排檔型式:6MT●車重:1720kg

進入第三世代的E39 M5與前代車型間歷經約三年的空窗,不過這一等可沒讓車迷失望,其動力系統著實明顯進化,採用代號S62之V8機體,出力一舉上看400hp,使它在當時W210世代E55 AMG面前毫無懼色,在搭配六速手排變速箱的條件下,0~100km/h推進至5.3秒,極速同樣為電子限制250km/h,但可惜的是,於E34世代登場的Touring版本未能延續,第三代M5僅有四門Saloon車型。

S62機體為當時535i、540i搭載之M62引擎族(自M60演化)高性能版本,擁有同系列中最大的排氣量,首度導入電子節氣門,並可依不同行車模式調整邏輯,另為求得最佳化進氣效率,仍承襲先前多節流閥型式,與M62有著明顯區隔。在缸體部份,S62採90度夾角型式,並使用鋁合金材質打造以兼顧減重效益,而同樣採短衝程設計的結果,先前NA高轉一拜的特質依然延續,壓縮比則自10.0增加為11.0以榨取更極致的性能。缸頭及週邊部份進化方面,最大亮點在於加入雙可變汽門正時機制(Double VANOS),為BMW旗下V8機體首創,也因此最大扭力轉速得以提前至3800rpm,算是顧及四門房車需保有日常實用性的調校,且凸輪軸採中空輕量化部品,半乾式油底殼亦直接移入,不難想見BMW當時欲強化M5性能地位的決心,而此具引擎在同期Z8跑車身上也能發現其蹤跡,強悍程度可見一斑。

然而僅憑藉動力心臟強化自是無法全面提升M5的實力,E39 M5的傳動及底盤部件同樣進化,其中變速箱採Getrag製六速手排,雖與當代540i相同,但換裝強化離合器,後軸也加入鎖定率25%之LSD。底盤方面,前麥花臣、後多連桿懸吊部份採用鋁合金組件,和尚頭材質也予以強化,跑車化懸吊高度較標準車型降低23mm,搭配前後防傾桿加粗,轉向機齒比縮小至14.7並加入車速感應機制。至於電子系統層面,不但加入動態穩定系統(DSC),連同彎道煞車控制,戰力堪稱獲得全面性的進化。

E39世代M5首度改由常規生產線製造,雖少了些專屬成份,但共用產線卻是難以改變的趨勢。

V型機體首度登場,讓第三代的M5動力系統堪稱改頭換面。


六速手排變速箱採密齒設定。

電控系統進階
前文提及,第三代M5的技術層面顯著進化,然而實際感受也與先前大不相同。首先外觀部份,E39世代已明顯可見加入圓潤元素,且後期更出現列為招牌特徵的「天使眼」頭燈,四出尾管也自此世代正式定型,堪稱為擁有BMW現行元素的始祖。在依序坐進E28、E34的車艙後,輪到E39 M5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除了延續先前低調、豪華的特質,整體造型亦堪稱改頭換面,而各式配備由於電子化程度再精進的結果,再加入也是首度出現的多功能方向盤,使整體駕車操作邏輯與當今車款相仿,不具時代感的特性相當容易上手。

啟動引擎,V型機體的運轉精緻度果然不俗,後方尾管聲浪也大致呈現低調風格,若以一般市區速限行駛,與一般5系列並未出現明顯不同,而由於變速箱採密齒設定,依試車組先前經驗在不退檔的情況下即便油門到底,有大排氣量與雙可變汽門正時機制做後盾,加速亦不乏力。而由於動力系統內各單元電控整合度更高,啟用Sport模式後油門反應明顯更為凌厲,零百加速5秒台的實力表露無遺,隨著引擎轉速持續上探,排氣聲浪愈趨高亢,與低轉速運作時呈現明顯對比。底盤表現方面,轉向手感承襲一貫精確格調,Sport模式下亦有較重手的回饋,且在運動化懸吊加持下,彎中協調感優異,出彎時略為加重油門深度,便能發現略帶轉向過度的調性,迎合喜愛樂趣的駕駛者。當然,有後軸LSD及DSC動態穩定系統適時做為後盾,讓這輛擁有400hp強心的房車也能展現出親和力。


E39世代車身外觀已摩登許多,亦能發現四出尾管等現今性能元素。


內裝呈現一貫低調氛圍,多數人應會認為它僅是輛普通的5系列。


座椅造型更能服貼身形,使乘坐多了些柔軟感受,提升舒適表現。


後座椅舒適性同樣優異,但仍為適合雙人乘坐的設計。


儀錶的進化較為無感,工程團隊堅持著二大二小四環布局。


Sport模式與DSC動態穩定系統堪稱E39世代最重要的突破,讓擔綱性能王牌的M5展現不同個性。


地柱式油門踏板堪稱BMW的傳統設計之一,實際踩踏腳感優異。

Generation 4
E60 M5
F1賽車基因灌注

車輛協力 小連車坊、日馬自動車
●生產年份:2005~2010●引擎型式:5.0升V10 DOHC 40V●壓縮比:12.0●最大馬力:507hp/7750rpm●最大扭力:53.1kgm/6100rpm●排檔型式:SMG III、6MT(北美限定)●車重:1855kg(Saloon)、1955kg(Touring)

在第三代E39 M5停產後約莫兩年時光,全新第四代M5登場,不但Touring旅行車再度回歸,動力系統更令人感到無比驚豔。第四代E60 M5採用代號S85的V10引擎,不同於先前M5均搭載常規編成進行強化後的心臟,S85機體乃獨立開發,為BMW旗下首具量產的V10引擎,而它誕生的緣由與當時原廠組織BMW Sauber隊伍投入F1賽事有關,從源自F1賽車基因的引擎輸出數據來看,實屬世界頂級NA一拜。另一方面,第四代M5為全球首款搭載V10引擎的高性能房車,而且具動力心臟除了當時M6之外,從未與其它車款共用,更突顯獨特定位。

S85引擎具備F1賽車基因,內部設計自是好料齊上,與S62引擎同樣採90度夾角設計,Double VANOS雙可變汽門正時、鋁合金材質及短衝程設計也一併沿用,曲軸採用鍛造部品,10喉獨立進氣更是堪稱歷代傳承,由於採電子驅動,可與駕駛模式進行結合,原廠標榜作動迅速,在油門收放間更能提升激情氛圍。同時,為壓低整體引擎重心等考量,S85採用常見於高性能賽車的乾式油底殼潤滑設計,各缸活塞並配置機油冷卻噴嘴,不難想見M5雖是房車,但原廠的設計方向均以打造高性能為依歸。

除動力心臟外,第四代M5傳動系統亦有重大突破,變速箱主力由以往的六速手排進化為7速SMG序列式單離合自手排,此具變速箱出自Getrag之手,可與駕馭模式進行整合,並且具備起跑模式,使百公里加速繳出4.7(Touring車型為4.8秒)秒的成績,較北美市場限定推出的六速手排略快一些,可說是由電控系統取代傳統機械結構,演進最為劇烈的世代!


E60 M5不同於先前世代,採用可變比率LSD,極限操駕狀態下能察覺車尾動態更趨穩定。


此具代號S85之V10自然進氣引擎可謂空前絕後,在歷代M5中排氣量馬力比首度突破100hp/L大關。


本回響應大集合車款為罕見的六速手排型式,搭配源自F1賽車基因的高轉V10引擎,駕馭爽度鮮有匹敵。


極致高轉激情
第四代M5的誕生堪稱電子配備大躍進,座艙配置與當今車款相當接近,特別是中央斗大的iDrive系統不僅移植自當時的7系列,也可以視為當今大5系列的雛形。至於動態表現,由於E60 M5至今歷史不算悠久,獨一無二的V10引擎更讓試車組記憶猶新。特別是這具引擎可經電控系統選擇雙動力輸出,切入最接近日常行駛的P400模式駕馭時,油門反應倒與先前E39 M5有異曲同工之妙,引擎聲浪亦不張狂,整體算是符合Daily Use的格調。

進入緊繃的P500 Sport模式時,油門反應立即做出應對性格丕變,大腳油門衝刺力道驚人,在轉速持續攀升的過程中,擋火牆內傳來的高轉聲浪震撼力十足,爽度可媲美早期F1賽車心臟,NA一拜V10缸體果然了得!更迷人的是,由於S85引擎斷油轉速與最大馬力轉速幾乎沒有差距,一路往8250rpm峰值催逼的過程中力道絲毫未減,高潮彷彿沒有盡頭,彈指之間直取200km/h。本回登場的6速手排設定,寬闊的轉速域揮灑自如,連同V10機體帶來的爽度,放眼現今車壇仍是極品!

底盤表現方面,E60 M5可說是近代羊皮狼的代表作,與雙模式動力輸出調性相同,進入戰鬥狀態只需調整行車模式,其餘一切設定交由電腦。此時重手的轉向與回饋直接的懸吊帶來清晰的路感,彎道駕控水準已可與純種跑車較勁,彷彿尺碼與重量完全不存在負擔,若能善用電控系統,更可在出彎時淺嚐車尾滑移的快感,堪稱完美詮釋高性能豪華房車的角色。

第四代M5外觀仍承襲先前的低調作風,堪稱近代羊皮狼的最佳代表之一。


沒有朝向駕駛座的傾斜設計,不過中控台的各項功能操作仍然就手,用料亦頗具水準。


座椅造型設計已有向老大哥7系列看齊的意味,舒適表現更上層樓。


由於車身尺碼逐步提升,後座空間比歷代版本寬敞,乘坐三名中等身材乘員不至感到擁擠。


儀錶板不再是四圓布局,但仍維持簡潔的風格。


第四代M5電控系統再度精進,除細部設定可隨駕駛喜好自訂,MDM模式首度出現,更是全球首輛可以切換雙動力輸出的房車。


iDrive系統在當時擁有旗艦身份的7系列上出現後,5系列緊接搭載,堪稱現今整合式多媒體系統的始祖。


第四代M5主力車型搭配7速SMG變速箱,檔位採密齒設定,以現今標準來看換檔品質不算平順,但結合電控系統啟用起跑模式,試車組曾於海外實測0~1km繳出22.61秒、末速247.1km/h的成績。


Generation 5
F10 M5
回歸市場趨勢

車輛協力 權上國際車業
●生產年份:2011~2016●引擎型式:4.4升V8 DOHC 32V Turbo●壓縮比:10.0●最大馬力:560hp/6000~7000rpm●最大扭力:69.4kgm/1500~5750rpm●排檔型式:7M-DCT、6MT(北美限定)●車重:1945kg

第五代M5在編成上再度取消Touring旅行車版本,回顧歷代M5,只有偶數代才推出Touring的模式(二代E34及四代E60),可算預料之中。與第三代演化至第四代背景相同,第五代M5的動力系統改動也是驚人,先前E60/61 M5以高轉NA一拜創造出的507hp非同小可,但面對AMG與quattro GmbH(現更名為Audi Sport GmbH)的進犯並沒有絕對勝算,終究讓BMW在M Cars使用渦輪引擎榨取更大馬力,只是這樣一來,追求NA高轉的究極精神不復存在,讓不少車迷感到驚訝與惋惜。

第五代M5搭載的S63引擎,由配置渦輪的N63系列強化而來,與E60/61相較,理念上少了獨創性,不過它可是BMW當今旗下唯一V8高性能渦輪機體,探究內部設計依然具備諸多巧思。S63的V8缸體依舊遵循傳統採90度夾角型式,首度納入直噴供油,並將壓縮比自N63的9.3提升至10.0,缸頭及週邊部份,採用兩具雙渦流渦輪,並將渦輪置於V型汽缸夾角內型成「Hot-V」設計,如此一來就與傳統V型缸體的進排氣系統路徑相反,好處是縮短排氣路徑消弭Turbo Lag,也由於引擎整體寬度縮短,有助於規劃引擎室佈局。而在1.5bar增壓值的助威下(N63系列引擎為1.2bar),搭配首度新增的Valvetronic可變汽門揚程,能爆發560hp/69.4kgm最大動力!

F10 M5的變速箱為另一升級重點,由單離合器序列SMG進化至DCT雙離合器型式,算是符合當今車壇主流,但值得注意的是BMW旗下常規車款,仍以8速手自排為主力,由此可見這家車廠對於動力系統的安排並不完全隨波逐流。具體性能表現方面,起跑模式下百公里加速能繳出4.4秒成績,底盤前懸吊則源自F世代7系列的雙A臂型式,煞車系統加大尺寸為前400mm、後396mm。至於高性能車款必備的電控系統,採用原廠命名為Integrated Chassis Management(ICM)的整合式管理邏輯,可獨立調整減震筒阻尼、方向機輔助力道等參數。

即便發展到第五世代,M5的外觀仍秉持低調原則。


選配Competition Package,最大馬力增至575hp,避震器及襯套等設定亦有不同配置,使車高再降低10mm。


升級為雙離合器型式的變速箱提供更快、更平順的換檔。


激情氛圍稍減
面對眼前這輛第五代M5,全車上下與現行G世代相仿的設計元素,讓試車組不自覺想起頭一回與它相遇彷彿昨天一般。第五代車型由於車身尺碼已追隨車壇趨勢長大許多,一眼望去氣勢非凡,輕輕關上具自動吸附功能的車門,尊榮感油然而生,讓人暫時忘卻性能房車的身份。

按下引擎啟動鈕,排氣管隨即傳來陣陣低鳴,將動力、懸吊等參數設定至Comfort出發,整體路感似乎較E60/61舒適了些,變速箱換檔品質也完勝上一代單離合器機體,其實就日常使用角度來看,新世代車型更為稱職。當然,身為一輛高性能房車,不能只滿足日常使用,按下快捷鍵讓各單元進入Sport Plus模式,由於渦輪增壓帶來平原式扭力輸出帶,讓F10 M5即便在低轉速下油門到底,瞬間加速感亦相當帶勁,解除DSC後欲突破輪胎抓地力也非難事。而中段再加速力道同樣紮實,不過後段在持續往7000rpm推進時,或許考量引擎壽命,刻意讓高轉區域出現當今渦輪引擎常見的氣虛反應,此外,F10也不比E60/61擁有高亢的聲浪,雖然整體性能不負M字招牌,但向市場傾斜的種種,難免降低歷代M5刻意追求的激情元素。

底盤表現方面,不同於Comfort模式,Sport Plus狀態下明顯硬派,令人不自覺想加快速度,體驗由電控系統營造的俐落動態,仔細感受,彎道中稍加油門或更激進地驅策,方向盤及懸吊傳來的回饋還是容易掌控,後軸配置的主動式LSD,讓駕駛無需繃緊神經防備車尾突如其來的暴動。整體來說,駕馭感受依舊犀利,但就追求樂趣層面而言,仍不及E60/61,只是若論及實測表現,0~100km/h及0~400m試車組曾分別取得4.41及12.18秒的成績,末速更來到193.56km/h,相較E60/61無疑勝出。


E60世代的M5光環耀眼,讓F10世代顯得平凡?不同世代的車迷各有觀點,何妨讓時間為證,看看將來誰是經典?


F10世代座艙設計重回向駕駛者傾斜的懷抱,且部份設計亦沿用至當今第六代車型。


座椅兩側包覆性可謂有感提升,激駕狀態下有助於穩固身體,專注前方路況。


經過多年進化,後座舒適性已能契合現代人胃口,能顧及長途乘坐需求。


儀錶板也回到二大二小四圓布局,而且下半部為全彩液晶型式,讓資訊顯示更為多元。


隨性能表現與時俱進,內裝亮點之一的iDrive系統使用也比以往順手。


第五代車型電控系統快捷鍵再度細分,各單元調性彈指間便可獨立控制。


因應消費趨勢變更,如今進階駕駛輔助系統已能得見,有效提升行車安全表現。

 

Generation 6
征服禁地
BMW F90 M5

曾幾何時,性能車只要歷經改朝換代必會冠上「史上最強」這四個字,不斷攀升的馬力數據固然引人入勝,但真正成為經典的畢竟是少數。

鼓催新世代M5的六百匹動力,速度造就的激情本是理所當然,不過真正讓人驚豔的卻是前所未有的征服感,這並非人比車兇!而是在科技的灌注下,你我皆可拋開內心顧忌,在享受歡愉的過程中,徜徉M5的性能禁地!

氣度
隨著5 Series邁入G30世代,新一代M5始終是車壇上的熱門話題,正式發表前原廠透過原型車的展演,提前揭露新車將採M xDrive四驅底盤並沿續前代車型的V8渦輪動力,這也讓人直接與早先登場的M550i產生聯想。的確早在2017年4月試車組前往德國試駕M550i時,即對「M5如何超越M550i」感到好奇,畢竟前者象徵純正M Car的極致性能,後者則是訴求均衡的性能二軍,在同樣搭載4.4升V8 渦輪動力與四驅底盤的相似硬體架構下,如何憑藉調校做出大幅差異?然而M GmbH絕非省油的燈,代號F90的新M5一登場就主打「可變四驅系統」,不僅訴求兼具AWD與FR的性能優勢,更證明首度掛上M字號的xDrive底盤功夫了得!而相較之下600hp動力與八速手自排變速箱則沒有那麼令人驚豔,但原廠公佈3.4秒的百公里加速還是創下車系新標竿,也與直接對手E63 S 4MATIC+形成平起平坐的局面。

自E28世代以來,M5一直是5 Series的終極車型,這不僅只於性能層面,舉凡內外設計、質感鋪陳皆與一般車型有著相當程度的不同,不過近年來隨著M Performance車系的建立,加上各車型泛用的M Sport套件,純正M Car的辨識度其實不比以往來得明顯,而F90 M5外觀也是如此,乍看之下其實與M550i頗為相似,但若進一步仔細端倪,便可發現包含水箱罩、前氣壩、葉子板、後視鏡與後擾流等設計皆完全不同,此外M5車寬與前輪距皆較M550i增加許多,因此即便沒有現行M3、M4般的寬體加持,但整體氣勢仍較一般5 Series強烈,呈現低調的王者風範。

焦點轉移至車室內部,附有M5字樣的兩張跑車座椅堪稱最大重點,不僅坐起來兼具舒適與包覆性,電動腰靠更有不小的調整幅度,讓人得以轉換熱血戰鬥的駕駛坐姿;眼前所及之處多基於5 Series車系架構,但與駕駛者息息相關的方向盤、排檔桿、儀錶板皆採獨特配置,尤其紅色塗裝的M1、M2切換鈕與引擎啟閉鍵,讓人有種置身戰鬥機座艙的感受,而M Car專屬的新式排檔設計也相當吸睛!整體而言,所有5 Series該有的頂級配備一樣不缺,豪華質感也是車系之最,但兼具戰鬥氣息的細節鋪陳則是車系唯一,充分營造M5獨有的性能氛圍。

最新世代M5挾帶前所未見的M xDrive系統問世,以科技四驅詮釋新一代超級房車的王者風範。


外觀乍看下與M Performance車型沒有太大不同,但包含水箱罩、前後保桿、葉子板、後視鏡等皆為專屬設計。


內裝鋪陳無疑是車系頂尖水準,從方向盤、排檔桿、座椅等處都可看出M5的與眾不同。


前座兩張跑車座椅戰鬥感十足,電動腰靠功能調整幅度不小,椅背上的M5字樣還具備夜光功能。


12.3吋液晶儀錶架構與一般車型相同,但顯示樣式則為M5專屬。


抬頭顯示器也是M Car專屬式樣,可完整顯示時速、轉速與檔位等資訊。


力量
就動力層面而言,M5的動力早在上一世代就曾躍上六百匹大關(Jahre 30特仕車),這不免讓全新車型的600hp/76.5kgm輸出顯得平淡,加上變速箱由M DCT七速雙離合器自手排改為M Steptronic八速手自排,種種數據、規格上的呈現不免讓人懷疑新車戰力,然而別忘了在日新月異的科技加持下,你我心中的許多刻板印象正在不斷被巔覆中,這當然也包含了規格上不易察覺的調校內涵。

新M5延續前代車型的4.4升V8雙渦輪引擎配置,就規格上來看引擎本體架構雖未改變,壓縮比也同樣設定在10:1,但為了訴求更紮實且穩定的六百匹輸出,工程師並非只對電腦軟體進行調整,而是針對供油、冷卻、潤滑乃至於渦輪等設計進行全面強化,不僅噴油壓力提高至350bar,引擎進氣量以及渦輪轉速也全面提升,這意味著M GmbH操刀下的新動力,實非坊間多數改裝廠能比擬。從峰值出力域來看,新M5的600hp馬力提前至5600rpm即可完全爆發,76.5kgm扭力也從1800rpm一路延伸至5600rpm與最大馬力接軌,相較於前代車型,F90 M5並非盲目追求數據上的大幅推升,而是真正對這具V8雙渦輪強心賦予「完美定義」,畢竟新車動力厲害與否,實際上路便可見真章。

近來自排變速箱進步幅度驚人,舉凡換檔速度、動力承受度、傳輸效率等皆有跨世代躍進,加上原本具備的柔順作動特性,使得雙離合器自手排不再是性能車的唯一選項,而此回新M5首度與八速手自排進行結合,正也是自排變速箱大躍進的最佳證明。就車格定位而言,M5仍需兼顧房車不可缺少的行車質感,而八速自排的入替無疑是一大利器,切換至Comfort動力模式在車陣中走走停停,可明顯感受到以往M DCT的低速頓挫感已不復在,柔順無縫的換檔品質就如同一般5 Series,不過別忘了這可是一部M5,戰鬥時能否發揮媲美雙離合器自手排般的傳輸效果,相信仍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之一。

試車組能夠不帶成見迎接新M5,然而直線加速是必備的一道關卡,頂著35℃的豔陽高溫,將模式設定切換至4WD Sport、DSC MDM,此乃新M5最有利於直線加速的組合,緊接著將變速箱強度調整至滿格,入檔後將排檔桿向前推一下,在煞車、油門同步踩下的同時,儀錶即出現彈射起跑的字樣。鬆開煞車,車輛以逼近3000rpm的轉速彈射而出,此時由車外可見後輪呈現微幅打滑,隨後帶動車輛向前衝出;試車組置身車內則見轉速瞬間飆升,換檔瞬間的衝擊不僅強烈,升檔過程更是極其俐落,而衝破150km/h之後的加速力道也未見大幅削減,並以逼近190km/h的車速通過400m終點,強烈的加速G值讓人感到相當過癮!不過在P Box多趟測試下,百公里加速始終未能跑進三秒台,最終測得的最佳成績為4.15秒,研判應為試駕車輛輪胎狀況不佳,起步打滑耗損了些許秒數所致,其間試車組也嘗試以油門收放的方式進行起跑,雖然克服起步瞬間的輪胎打滑,但相對無法激發最大動力進行衝刺,若能排除輪胎問題,0~100km/h跑進三字頭應非難事。

六百匹動力看似沒有大幅躍進,但新M5訴求的是更為全面的速度實力。


4WD Sport、DSC MDM彈射起跑瞬間,可明顯看出在前輪靜止的狀態下,後輪帶有些許滑動,可見彈射模式下系統仍偏向後驅運作。


4.4升V8雙渦輪引擎看似未有大幅改變,實際上在供油、冷卻、潤滑、增壓設計上皆有全面優化,訴求更紮實而穩定的六百匹動力。


變速箱換上M Steptronic八速手自排,不僅低速行車質感更顯柔順,極盡鼓催下的性能戰力亦令人驚豔。


20吋鋁圈與前275/35R20、後285/35R20規格P Zero跑胎皆為標配,配胎規格較M550i明顯升級。

野性
新M5破天荒改採M xDrive四驅底盤,這無疑是新車最大亮點!在接觸實車之前,不少人認為這是為了讓四門房車馬力衝上六百匹所必需做的改變,甚至擔心四驅化的M5是否變得平淡無趣,但或許BMW在新車發表前就預先想到這點,因此首波上市宣傳盡是與甩尾息息相關的畫面,隨後甚至進一步挑戰長時間甩尾的世界紀錄,不僅話題性十足,更讓M xDrive的「可變驅動」功能深植車迷心中。

M xDrive是一套可提供4WD、4WD Sport、2WD三種驅動模式的四驅系統,其精髓在於所有動態皆由一個強大的中央處理器進行整合,透過油門、轉向、速度、加速G值、摩擦係數、滑移程度等多項參數的綜合分析,系統將自動判斷並發出即時指令給主動式差速器,搭配電控系統的全面整合,訴求在不同模式下提供最適切的車輛動態。原理看來或許有些抽象,但簡而言之,就是能在「安全、樂趣、激情」之間進行轉換,且多數狀態下皆能將後輪驅動的樂趣建構在四驅優異抓地力上,這意味著披掛M字號上陣xDrive完全是為駕馭樂趣而生。

為此我們也在封閉場地中,實際體驗M xDrive不同模式下的極限動態,首先是完全關閉DSC才能啟動的2WD模式,此時系統將調整為100%後輪驅動,因此以二檔大腳鼓催油門的同時,車身動態就猶如多數大馬力後驅車般,車尾迅速向外側大幅拋出,並可透過方向盤反打來造就甩尾動態;緊接著是DSC關閉下的4WD Sport模式,此時系統會將部份動力傳送至前軸,但仍維持著後輪驅動較多的比例,原地起甩瞬間可感受到車尾滑出幅度不若2WD模式時大,但持續補下油門並搭配方向盤反打修正,則相對能更輕鬆地作出連續甩尾動作;至於DSC關閉下的4WD模式,前軸驅動比例再增加,以全油門起甩車尾還是能向外側拋出,只是系統僅容許小幅度的滑移,雖同樣能作出方向盤反打的動態,但系統會隨即介入將車身動態拉正,即便持續補下油門,並不允許有連續性的滑移產生。

對照試車組先前試駕E63 4MATIC+的經驗,M xDrive的變化性確實較E63的4MATIC+來得大,但若碰上具備Drift Mode的E63 S 4MATIC+,相信會有旗鼓相當的動態呈現,然而就M5基礎版本即標配這套M xDrive而言,野性釋放相對更顯全面。


2WD模式需完全關閉DSC後才能啟動,此時的M5就像傳統大馬力後驅車,想作出大角度甩尾輕而易舉。


4WD Sport模式下,車尾甩出幅度較2WD模式保守,但相對更可輕鬆作出連續甩尾畫面。


4WD模式會在車尾滑出瞬間介入將車身拉正,呈現猶如圖中的偏擺動態。


行車模式細分為動力、懸吊、轉向獨立調整,DSC OFF則是切換M xDrive模式的主要開關,相互搭配造就截然不同的性能表現。


M xDrive可經由iDrive控制旋鈕進行模式切換,造就4WD、4WD Sport、2WD三種截然不同的傳輸動態。

樂趣
科技四驅建構下的多樣調整功能,對首次接觸的玩家而言難免顯得繁複,為此M GmbH可是設想得十分周全,例如方向盤上兩顆火紅色的按鈕,乍看之下彷彿不能隨意按下的禁忌開關,實際上卻是提供駕駛者自行設定的兩種行車模式,控制項目除了有攸關車輛動態的DSC、M xDrive系統外,包含引擎、底盤、轉向乃至於儀錶顯示樣式皆涵蓋其中,車主得以將依個人喜好設定甩尾、加速或其他需求下的兩種模式,透過一指切換快速進入備戰狀態,而這也是新M5最讓人愛不釋手的配備之一。

試駕過程中,一路從市中心往郊區方向邁進,途中經過快速道路、刁鑽山道以及海岸公路,以多樣路況全面檢視新世代M5的性能魅力。然而正所謂公道非賽道,M5的性能魅力當然不僅止於緊繃狀態,標配的M跑車化電子懸吊提供Comfort、Sport、Sport Plus三種選項,連帶動力、轉向也是比照辦理,加上M xDrive系統所提供的三種驅動模式,相互搭配下造就相當多變的操控性格,不過整體而言,硬朗、紮實、貼地是第一感受,即便不同設定下車輛將帶給駕駛者不同程度的回饋,但令人驚豔的是行車氛圍與速度質感皆在歷代車型之上,這證明M5在追求性能的過程中並未忘記房車本色,至於M Car向來備受推崇的駕馭樂趣,在科技四驅的詮釋下則有劃世代的全新感受!山道上它可以是逢彎必過的四驅車,也可以是穩定中帶點滑移的後驅車,當然若是操控高手,DSC全關下的2WD模式更得以一探FR操控極限,作出媲美甩尾車手般的「完甩過彎」!

平心而論,M xDrive雖是一套四驅系統,但在實際駕馭上仍是以後輪驅動比例較多,這無非是為了保留傳統M Car的操控樂趣,而分配至前輪的驅動力則是為了提升循跡性,這對實質速度必能帶來助益,也因此新M5的快無庸置疑!或許有人會對略顯保守的排氣聲浪與感官刺激頗有微詞,但我們認為這是新世代M5對速度質感的一種堅持,而科技灌注下的全面性能,也為「超級房車」賦予全新定義!

硬朗、紮實、貼地是新M5帶給人的第一印象,高速狀態下更加突顯對於「速度質感」的堅持。


科技四驅造就多變操控性格,使M5化身為更加全面的性能勁駒。


方向盤上的紅色按鈕為新M5的獨家戰鬥裝備,車主可預先選好兩種個人設定,以備所需之時迅速切換應戰。


「允文允武」已不足以形容新M5的全面戰力,新世代超級房車所帶來的樂趣巔覆你我想像。

超越試車短評
坦白說,在實際接觸新一代M5前,內心對神話般的M xDrive系統始終抱持著保留態度,總覺得這是因應馬力攀升的必經之途,然而真正一親芳澤後,終能體會M部門為打造劃世代超級房車所下的苦心。畢竟在這性能車泛濫的年代,任誰也能既快又穩,但要忠實傳承精神理念,並從中帶來巔覆革新的又有幾部?

新M5的科技戰力,無疑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進化歷程中,M5始終追求科技層面上的突破與創新,造就對手難以追隨的性能地位。

超級房車三十載

突破自我立標竿
三十幾年前,M5的誕生在車壇投下震撼彈,任誰也想不到源自M1的M88引擎會被裝在5 Series車體中,尤其在「房車只能是房車」的年代,最速房車稱號不僅聽來聳動,更成功引起車迷們的關切與討論,也為M5奠定絕佳的發展基礎。

回顧歷代M5,從象徵M Power經典的直六NA、F1科技灌頂的高轉V10,一路發展到渦輪潮流下的V8 Twin-Turbo,變速箱更是歷經傳統手排、單離合/雙離合器自手排到今日的手自排,與時俱進的科技本質始終能為車壇帶來驚豔,而多年來M5與E55、E63間的瑜亮之爭也是愈演愈烈,在動力、底盤等技術上更呈現出「不約而同」的態勢,只是在Sports Sedan的頂尖之爭背後,如今M5與E63早已發展出迥異的性能風格,並各自擁有支持愛好者,證明孰優孰劣已不是絕對。

演變至今,M5不再一味追求最強馬力與最速稱號,象徵傳統的極致NA與FR底盤也不復見,這並非M Power精神已逝,而是在時空背景的轉換下,M5正積極開創超越自我的性能標竿,即便多年來挑戰者與追隨者從不間斷,但最大敵人始終是自己,尤其在性能車、超跑充斥的大環境裡,M5追求突破的企圖心強烈,這也說明為何我們賦予「目中無敵」此等狂傲字眼!